国营企业的尴尬从何而来?


 国营企业的尴尬从何而来

       回顾三十多年来的国营企业变迁,简单地讲,就是,八十年代,国营企业经营不善,小万元户的不时出现,来引导经济建设;九十年代的国企改革,以省部级以下国营企业的消失、职工大规模失业,以及财富来自国营企业的私人资本的出现,声称国企改革成功了;眼下,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铁路、市政、金融、能源、电信、教育、医疗等领域,由国营企业的业务领导者——国务院带头,有组织地瓦解、削弱、打击国有企业,这就是经济改革的大略过程。

 

       八十年代国营企业经营不善,九十年代省部级以下国营企业关、停、并、转、破产倒闭,职工大量失业,谁之过?

       出现这种情况,究竟是计划经济执行之错,还是计划经济之错?究竟是企业领导之错,还是企业职工之错?尤其九十年代的关、停、并、转、破产、倒闭,究竟是政府政策的错,还是国营企业之错?究竟是当时领导者之错,还是计划经济之错?究竟是市场经济之错,还是计划经济之错?

       在国营企业中,企业职工没有领导权,没有经营权,没有人、财、物权,日益丧失发言权,但国营企业经营不善、国营企业关、停、并、转、破产、倒闭,失业者却是普通职工,天理何在?

       从一九四九年建国起到七六年毛主席去逝止,计划经济为中国的工业化,做出令世人称道的历史性功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毛主席去逝后,国营企业经营不善,以至后来的国营企业关、停、并、转、破产、倒闭,却把板子打在计划经济身上,天理何在?

       有句老话说“吃不穷,穿不穷,计划不到才受穷”,所有管理学,即使现在,甭管具体叫什么名字,其本质,都是讲计划如何重要、如何做计划,怎么过去的改革开放几十年,讲什么“计划经济僵化、守旧、过时……”,而做计划的人、执行计划的人、负责计划的各级官员却不受任何质疑,毫无干系,这样的攻击,完全背逆人情常理,与中国几千年的思想认识相对立!能把错误、过失、责任推托得如此干干净净而又理直气壮,我们只好由衷佩服地赞一声——真无耻!

       谈到国企改革乃至改革开放缘由,八十年代,国家连年增加的财政赤字是怎么造成的,是谁造成的,财政赤字与国企改革的关系,拨改贷、利改税与国企改革的关系,是不是应该搞清楚,让百姓也明白。再者,咱不是有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吗?不知改革开放的总计划书是什么样的,让咱百姓也开开眼。国企改革的总计划书又是啥样,也让咱百姓明一回真相,如何?

       事实上,在造成国家经济困难,国营企业经营出现严重问题,上到中央决策者,下至各企业具体负责人,没有任何反省、自责和自我批评,不但没有受到任何处理,反而在国家和企业的巨额损失中,或者获得巨大的利益,或者成为暴富的资本家!

       八十年代以前,国营企业经营得好,那叫崩溃、动乱、浩劫、不堪回首;八九十年代,自己把把国营企业经营出问题了,破产倒闭、顺便装进私人腰包,国企改革就叫成功;还记得吗:2010318日国资委提出“78家央企将在限期内退出房地产业”的要求(谁都知道房地产是暴利行业,房地产政府不降价,却要求自己管辖的国企退出);今天仅存的国营企业经营得好,那叫垄断,国营企业的领导部门亲自动员私人资本进军国营企业。

       原来国企经营得好与坏均不是问题,关键问题在于,几代人辛苦奉献建立起的财富,还没完全装进私人腰包,让少数权贵、富贵垂涎三尺,心里又痒又急,这才是问题!

       国营企业领导部门,包括国务院、发改委,赤膊上阵,急不可待地欲图瓦解、削弱、打击国有企业,希望私人资本取而代之,这种行为,用皇宫里的话说,叫“自宫”;用百姓的话说,叫“胳膊肘朝外拐”、“崽卖爷天不心疼”、“败家子”;用仓库用语,叫“监守自盗”;用法律术语讲,是渎职;用社会意识来讲,是职业道德丧失;用涉及民族利益的话说,叫“汉奸”……用这种思路管理国营企业,完全背逆人情常理。

       可见,三十多年来的国企改革,其实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特色政府就是以打压、搞垮、弱化国有企业为能事,以削弱社会主义中国的经济支柱为己任。改革派领导人及其亲近,在九十年代国营企业的破产倒闭中,抢劫、侵占了巨额的财富,尝到了甜头,人心不足蛇吞象,得陇望蜀、得寸进尺,贪婪无度,欲壑难填,当下又把目光聚焦到仅存的国营大型企业,企图谋取更大的私人利益,不懈地破坏公有制经济,时至今天,一直还在觊觎、折腾。

       但是,人在干,天在看,头顶三尺有神明。

       多行不义必自毙!

       上帝要人死亡,必先使其疯狂!那么,就疯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