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华牌”反映了美国的脆弱和迷失


  适逢美国大选,又看到听到了很多对中国极为不友好的声音。如果美大选是部肥皂剧的话,那么“反华牌”就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剧情主线之一。美国的政治游戏总是需要有一个大反派,就像蝙蝠侠需要笑面人一样。只是早些年美国对中国的指责往往集中在政治层面,近些年来则集中于经济层面。

  人民币不自由兑换,汇率偏高;践踏知识产权,补贴出口经济等等。这些指责的背后隐藏的是美国对中国在经济上超越自己的恐惧。领导资本主义世界的“华盛顿模式”即将完败于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北京模式”。

  可以理解的是,美国的政客想向选民摆出自己有能力遏制一个主要竞争者的姿态,他们想被视作美国全球领导权的有力维护者。但姿态是用来忽悠的,并不代表他们对中美关系有一个长远的战略眼光。

  事实上,“大打反华牌”也体现了美国政治文化的一个缺陷:对于后来居上者要采取对抗的态度,采用多重战略手段保证美国比其他对手强大。这种由唯一超级大国地位生发出来的短视和傲慢对美国经济的繁荣没有任何好处。

  美国未来的全球定位将取决于美国的政治家们是否能客观的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和其他国家平起平坐并不代表美国国力的衰落,而只是全球力量自然而然的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进行重新分配。美国的政治家们必须放下只盯眼前的短视,把中国的崛起对美国带来的挑战放在历史谱系中去考量,集中力量和亚洲新兴国家建立起外交,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紧密交流,形成一个立体的亚太动态平衡,而不是钻牛角尖的追求”遏制中国“,单向的把“维持超级大国”的意愿强加给亚太地区。只有这样美国才能在后危机时代具有转折意义的档口拿捏好中美关系的长远战略思路。遗憾的是,冷战思维充斥着美国共和主党初选辩论和奥巴马总统的国情咨文,”大打反华牌“恰恰暴露出美国的政治家们对中美关系的长远战略思路毫无把握的缺陷。

  让我们从历史的谱系中探寻一下美国作为超级大国的历程,并把这样一个过程去和中国乃至整个新兴国家的崛起作一个对比考量。

  二战后,美国是唯一一个几乎毫发无损的工业大国,经济发展的进程几乎没有被打断。而与此同时,欧洲,日本,苏联都在一片废墟中苦苦挣扎。印度地区在战后两年才脱离英国独立,英国留给南亚次大陆的告别礼物就是把印度地区切成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由此深化了宗教的民族的血腥矛盾,领土争端武装冲突至今不断。而中国虽然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统一,却又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和大跃进的浩劫。中国经济的长足发展是在70年代末改革开放后,印度经济则是到了90年代的自由主义改革之后才开始显著增长。

  几乎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增长潜力让世人瞠目结舌的金砖五国只是最近十年的一个现象。而且这种现象再自然也不过了。中国和印度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正在努力把他们庞大的贫穷人口推向中产阶级,因此而释放出来的生产力和消费需求将是巨大的,所以这两个国家毫无疑问将继续在经济,军事和政治上全面崛起,单极世界的全球力量将不可避免的趋于多极化。美国几乎享受了一个世纪的霸权,而整个西方几乎享受了五个世纪的全球主导权。全球资源配置在这样长的时期内被西方霸权主宰,这本身就不符合自由市场的原则,所以全球化和自由贸易发展到了今天,西方霸权的终结和亚洲的崛起是顺理成章的事。

  放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美国经济从鼎盛时(1945年)全球占比的35%跌到今天的20%也就不值得太惊小怪了,更不值得一些保守主义者大喊“超级大国已死”来耸人听闻。而把这一切归咎于中国经济的崛起则更加离谱。美国的政治家和选民们必须认识到美国的霸权兴衰是二战,冷战,殖民主义瓦解,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产物。

  经济上,美国的政治家们应该把中国这样的新兴国家看成是出口的机会,而不是美国就业的窃贼。没有任何人强迫沃尔玛非得从中国进口,苹果非得在中国制造,他们何尝不是从利润成本及全球竞争的角度考虑。80年代是日本德国偷美国就业,现在是中国,中国之后还有别国。美国传统就业的流失是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必然结果。产能在全球产业链中自上而下的转移,而美国处于产业链的顶端,所以美国创造就业的唯一出路就是创新,而不是贸易战。关税不是比较优势,以关税维持就业是不可持续的。

  现在美国最大的痛苦不是眼看着中国追上,而是迷失了,不知道如何创新了,也不知道如何在单极世界终结后给自己定位。“遏制中国”就是这种迷失的集中表现。大选来了,这种迷失就主宰了美国政治地图的勾画,美国的政治家们不去思考如何走出这种迷失,而是千方百计利用这种迷失去煽情去兜售冷战的残羹冷炙,这才是美国国力衰弱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