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未日是个政治玩笑


  世界未日在科学上是个伪命题。马亚历法记录终止在2012年的12月21日。这天正是南美洲的立春,表述了时间的永无休止。中国公元前300年前的杞人忧天,也不是为世界未日而思,而是对天与地的争论。后人引伸到哲理上,才对世界未日作出经验上的解释。

  牛顿的相对论和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认为地球和宇宙都是物资,而且无穷尽也。物资是不会消灭的,老子更言简意深地指出:故常无,欲以覌其妙。常有,欲以覌其微。,起与止,有与无都是物资,各自运行永不消逝。对错善恶是非曲直皆因人的记忆所定,而非宇宙意志。

  哲学家把科学家不能解释的问题,用人的经验解释了。产生了人文科学。

  在哲学中,世界末日是个超验的假设。因为没有人知道它是什么东西。普通常人思考世界未日之问时,只有陷于人生经验的感觉和生命长河的永不知足的欲念的冲动之中。只有这时,生命才觉得逝去的时空的可贵。他们将会惊异地发现他们曾漠视和错过的东西恰恰是他们毕生所期待的。这就是自由。

  有人在临终之前会选择放纵自己。而恰恰是这种放纵造成了他荒谬的一生。

  实际上,世界未日只是一种感觉,一个无限宁静的虚无的感觉。相对追求和满足而言是一个感觉终止与另一感觉的开始。理智的最后告别是迫不及待的后悔和忏悔。希望得到自己伤害过的人的原谅。

  别人的原谅是对存在的否定,起了帮助进入虚无的境界的推动作用。

  世界末日显现的真实意义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体谅、彼此宽恕的情感。因为稍纵即来的是无竟争的、平静无声的平等的自由世界。

  当人类还没有科技能力解释宇宙之时,世界未日的思考应多从情感上表述。与其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才向上帝求助和忏悔,不如在生命的运动中释放真意:争取自身自由时,也关注别人的自由。这样才在生命的终点站不留下悔恨。

  澳洲女总理吉拉德为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的TripleJ TV本周末的一个搞笑特别节目“世界末日”中严肃地说:“世界未日真的来了。我也无可奈何,大家好之为之吧!”

  她不怕失去澳大利亚,愿与人民同甘共苦,颇受听众支持。马克思认为无产者并不怕世界未日,因为他们失去的只是枷锁,只有秦始皇一样的暴君暴政视天下为私产,才害怕世界未日的来临,因为,他们失去的是整个世界。

  所以,世界未日是对独裁暴政的一个嘲讽,一个玩笑。一句假设就把上帝党送上了穷途未路。

  世界都不存在了,看你横行到几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