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2:尝试可喜,结果遗憾


  双12悄无声息地过去了,和双11大相径庭的是,淘宝至今没有给出相关的任何数据。

  当然这个现象可以解释为,双12这次尝试的初衷就是 “不要销量要故事”。经历了一年的电商价格战,消费者的购买需求被大量挖掘与释放,双12的确没有必要单纯用折扣和低价来拉动销售额。

  放弃销售预期,通过发动卖家“来玩”、“来讲故事”的思路听上去似乎有趣很多。比如用淘宝时光机,回忆买家在淘宝的消费和成长历程;比如通过特色店铺和标签引导买家的兴趣,同时扶植更多的“小而美”、“双百万”卖家,感情牌的路子明确,并没有什么失误。

  不过让人遗憾的是,整个双12形式大于内容。

  微博上很多人对于双12的印象竟然是一场“文学大赛”。好机友一辈子、梦想皂进现实、不骷髅不成魔 …… 无数的文艺范导购标签很吸引人,让人一心想点进去看个究竟。不过在第一时间获取大量关注期待后,大家发现让人兴奋的只是这些“文艺范”的标签。一旦进入实际页面,商品和店铺给人的落差很多,商品并非精品,内容乏善可陈。

  而之前另一个主打的卖点“C2B”也只停留在基本的“价格C2B”上,也就是类似聚划算的模式,通过买家的购买数量反向和卖家议价,并通过“零门槛”策略让无数中小卖家参与。但淘宝可控程度很低,议价的效果并没有什么优势。而此前阿里方面真正强调的C2B,即通过用户需求反向影响商品的生产与供应,这一方面在此次双十二中却并无令人惊喜的突破。

  不难看出,这次的“标签”和“故事”可以说是淘宝对自身导购属性的又一次试水。淘宝试图通过多样化的长尾商品和个性化的服务来吸引消费者。不过和外部的导购网站不同,双12标签下的商品既不是UGC的模式产生,也非淘宝的编辑精选,完全依赖店主自己去按照事先规定好的标签去对号入座,限制了他们的创造力,也使整个活动难以摆脱淘宝旧有印象的窠臼。此外,淘宝的“广告基因”势必伤害外部对淘宝导购的预期和判断。

  新鲜尝试的双12无法比拟双11,甚至可能也未达到去年双12的销售额。尽管设想和现实之间总有一些误差,但淘宝的迈出的这一步仍然有其必要性和战略意义。在竞争残酷的电商领域,单纯以价格作为竞争武器,无论对消费者还是商家都并非好事。在价格之外找突破、做文章,只有已经在电商领域占据遥遥领先的第一并拥有丰厚收入的淘宝,才有义务来为行业做出新的探索与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