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经济持能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也位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话语权分量越来越重,这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站在新的基点上,党的十八大高屋建瓴地指出,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改革开放,以改革促发展,在发展中解决存在的问题。十八大过后,习总书记视察深圳,劲吹改革风。可以说,改革已成为全党的共识。
再看基层,由于国内贫富收入差距过大(基尼系数越过0.61),基层群众亦皆盼望改革,盼望通过改革缩小收入差距,共享改革带来的成果。
可以说,改革已在全党、全国已形成基本共识。
但是另一方面,相关改革却难以推进,例如收入分配改革、社保改革等等。
全民盼望改革,为何相关改革却难以推进呢?其实,改革的难易取决了改革主体(改革决策者)与改革内容(改革客体)之间的 关系,若改革内容对改革主体有利或改革内容不影响改革主体的利益,则改革容易推进,相反,若改革内容直接影响到改革主体的切身利益,则改革容易遇到阻力。
先看工资改革,改革之前宣传的是“提低、扩中、限高”,出台的方案却显示在不断拉大收入差距。换句话说,工资改革方案有违改革的初衷。
再看收入分配改革,改革的主体相对来说是高收入群体,或者改革决策者与高收入群体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容易受高收入群体所左右,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就难以出台。
最后来看社保改革,据报道,中国社保资金有缺口,人们将矛头直指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与企业人员在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方面的待遇“双轨制”,基层群众盼望变社保“双轨制”为统一的“单轨制”。在目前改革主体物质基础还不太丰富的情况之下,让改革主体革自己的利益,确实有些为难。
综上,改革主体也盼望改革,但是他们改革的动机更多地是为了保护自身或部门的利益,这与党中央的改革精神有出入。
李克强同志强调,“改革是最大的红利”。改革大势不可阻。如何才能贯彻中央的改革精神、确保改革不走样呢?那就是走群众路线,让群众参与到改革中来。
改革要想得到群众的理解、支持与拥护,最好的办法还是请群众参与改革。换句话说,改革也需要接地气。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的普及,群众参与改革也不是难事。将欲改革的事项通过报纸、网络予以公布,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在征集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改革初步方案,改革初步方案再通过各大媒体征求群众修改意见,最终形成集全民智慧的改革方案。
群众参与改革,能有效地解决改革主体与改革内容之间的利益关系,同时由于群众自身参与了改革,提高了群众贯彻改革方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种改革方案在执行过程中自然不会遇到什么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