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买房也难促进消费


  一直以来,专家们在批评房价过高的不利影响时,都会提及高房价抑制了消费,让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有一极失效。初听感觉很有道理,但某日换一个思路来思考,不买房是否更有利于促进消费?

  高房价抑制消费的逻辑是大家都想着买房,因此不敢消费。这句话说的应该是存首付。而“房奴”一般是指买房后还按揭的过程。此时相当比例的收入用于还银行,当然减弱了消费力。于是乎,高房价会让大家有很长一段时间不敢或不能消费。所以房价应该下降,降至每个人买房都不费劲的程度,这样,大家才能把收入用来消费。

  这一主张在逻辑上很完整,但这个逻辑最大的缺陷在于基础不固。

  先不论中国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劳动生产率等诸多低水平,也不提城市化水平的巨大差异,就说北京、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新增人口一年几十万,城市占地规模已经让城市的运营成本上升到难以忍受的水平,如何能够以低廉的价格提供大量住宅给需要的人群?没有这个解决方案,一切论断都只能是美好的假设。至于大批的二三线城市,其实一直在重复一线城市多年来房价上涨的历程,人们对于房价的承受力与期望值之间,永远都会有差距,实际承受力大于期望值,而期望值随时间推移逐步上升。

  降房价的不可行,除了资源约束外,还受制于几个因素。一是征地拆迁成本的日益上升,二是货币发行量的快速增长。媒体很关注强拆问题,而解决强拆问题很大程度上会导致拆迁成本的不断上涨,土地成本是一定要购房者埋单的。另外,大量发行货币,货币与商品之间供求关系就会失衡。股票不能买,古董不会买,买套房是人人都会的事情,大势不断上涨也是都能看明白的趋势,对于房地产有需求,很正常。不必避讳,个人资产追求保值是每个人的权利。

  看来想让高房价降下来,不是很容易,至少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比如从房地产征收的各种税,以及土地出让的收益,能否减让出来?能否加快房地产开发的周期,以减少资金成本?能否开拓更多的融资渠道以降低融资代价?这些制度性的设计如果不能对等,不可能降得了房价。所以,不如我们换个思路,不买房,来看看是否更有利于促进消费。

  如果大家都不买房,我们可以租房,或者如一些朋友们更美好也更天真的想法,让国家分我们一套房。如此,我们就可以大胆地做月光族,全力以赴地促消费,让消费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源,岂非快事一件?当然,这个思路中有几个小问题还是需要评估一下。比如租房,得有房东。这个房东是个人的话,也就是投资人。如果大家都要租房,就必须有大量的人投资房地产,买房用于出租。自然,任何人投资都是追求收益的,现在买房出租,除了博取资产增值收益外,几无利润可言。因此制度性设计并不支持这条路。

  不过,如果这条路永远不通,房地产市场一定算不上一个完善的市场结构。或许这个房东是国家,那么就不知道国家有没有这么大的能力来当这个大房东。如果这个房东不收房租,又有没有这个本事?

  高房价对消费是有副作用的,但若由此就把眼睛死盯着房价,以为搞掂一个房价就可毕其功于一役,思维就未免太简单了。

  价格永远只是一个结果,一个表象的东西,价格体现出资源、资本、制度、市场结构、消费理念等诸多要素综合作用的果实,它不是病根,因此治它永远都治不好病。不买房更有利于促进消费,只是一句玩笑话。

  谁都希望可以轻松地买房,无论是一次消费、改善性需求,还是休闲度假、投资保值的需要,价廉物美谁不想啊!只是若期盼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目标,谁都不会成为最终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