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有天地气自华
——西安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
李玉田作品赏析
2010年12月10日晚,西安索菲特人民大厦,星光闪耀,灯火辉映,大厦礼堂内,宾朋云集,春意萌动,舞台背景屏幕上显示着“首届陕西美术创作奖”的大幅字样,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李牧正把首届陕西美术奖一等奖的奖杯递给获得者,紧紧握住他的手不愿松开,此时台上台下彩带飞舞,掌声经久不息……由陕西省文联、陕西省美协、陕西美术事业发展基金会主办的“前进中的陕西美术奖颁奖暨陕西美术事业发展基金会成立盛典”正在这里隆重举行。
2011年10月金秋,古城西安雨后初晴,银杏的黄叶在湛蓝的天空的映衬下,显得更加清新亮丽。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前,彩旗飞扬,鼓乐齐鸣,临时搭建的大型典礼台上,猩红宽阔的地毯,一直延伸到获奖嘉宾席。台上一位画家身着咖啡色西装,金色领带,手里的鲜花和荣誉证书映衬着他兴奋而坚定的面庞,他在发表获奖感言:“高原·高原——中国西部美术展中国画年度展是通过展现西部原生态的生存体验,以“西部美术”提炼“西部精神”精神,作为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形象”的重要补充……我这次在大展中等奖,首先要感谢导师戴希斌老师的教导培养和刘文西等前辈的指点关怀,感谢美协组织的帮助关心,还有更多关心支持我的人,今后我将更加努力用满腔热血回报社会,为国家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上面这位领奖者就是本文主人公,西安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副教授,西安市政协委员,著名国画家李玉田。
其实这些奖项只是李玉田丹青生涯中的一部分,早在李玉田从西安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班毕业十几年间,他的作品获奖就没有间断过:2001年《家山万里梦依稀》获“黄宾虹”奖全国高等美术院校新秀中国画展铜奖; 2004年《月是故乡明》入选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2005年《楮河畔的早春》获全国特奥美术作品展金质奖章;2007年《吾山擎日拂苍穹》入选第四届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2009年《香阵冲天祭汶川》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2010年《香阵冲天祭汶川》获陕西省首届美术最高奖—等奖;2011年《梦里家乡绿意浓》获“高原高原—中国西部美术展中国画年度展”二等奖。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正因为这一个个耀眼的光环,李玉田四十出头,就在美术界名声鹊起,成为青年新秀卓尔不群。2012年初李玉田光荣当选为西安市政协委员 。
认识李玉田老师前,一次偶然的机会参观其作品展,“人生若只如初见”,心灵为之而倾。画面上流泉飞瀑、山林葱郁、野渡舟楫、烟云氤氲、飞鸿残照、静影沉璧、野禽逐流、花映人家,其间流淌着修静而积极的山水精神,这让我记住了李玉田这个名字。
欣赏李玉田的山水画,就象与导师或智者谈话,又象品读“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寿,智者乐”的名句,时时散发着豁达、挚诚、深邃、虚静、大智若隐的气息,记者的使命让我很想写下一些冲动的文字。
见到李玉田老师,我眼前一亮,似乎在千百人中遇见了那个寻觅已久,却未曾谋面的人。他诚和、谦睿、澄静,话语随着香茗徐徐飘散,拂去我心灵微尘,使我仿佛看到了迷茫山行中若亮的洞口。其身上透出的气韵让人感触到天地无言之美,其禀赋、性情在我心中不断滋长蔓延。
李玉田山水画的思想性,也就是山水文化和山水精神,在于其作品反映的自然的“真、善、美”,山仁水智的“赤子之心”,以及对文化精神家园的守望和“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时代精神。
山水精神反映的是山与水、天地与万物、山水与人的关系,就是天、地、人三位一体的本质关系。山水精神的本质充满了情、思、灵、魂、魄,是宇宙与灵魂的交融、和谐及统一,是客观的主观内化,“超以山水之外,而得以怀抱之中。”如石涛言:“夫画,天地变通之大法也,山川形势之精英也,古今造物之陶冶也,阴阳气度之流行也,借笔墨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也!
李玉田的作品能身置宇宙洪荒之中,为造化之一极,与天地万物相通,融汇内心共鸣,从而流淌于笔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李玉田对自然造化的师习,有着与众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他注重外形的写生,更注重“用心灵的写生”,从他几十年大量的写生稿和作品中可也看出,他把“师造化”延伸为“师造化之机”,即天地运动的规律,而并非仅造化之外形;“得心源”不仅为我心,更为得“自然之心”,自然的本真灵性。人也是自然的造化,所以写生、作画是在山水中去世俗心,静修德广,澄怀观化,回归纯真,天人合一的体验过程。象大自然一样求真求善求美,真诚仁爱,这是李玉田山水画思想性之一。
每观李玉田的山水画,空灵、质朴、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把人从喧嚣引向宁静的一隅,从浮躁的世事中忽而解脱,令人含英咀华,心旷神怡。
绘画的静默与和谐,表现了和谐的心境,表达了人类某种纯粹的意志。如他所言:作画要去掉名利心、浮躁心,才能真正悟道;要无为,潜心修炼,耐得住寂寞,静中参悟,应定生慧。
诗人王维失传的《辋川图》是文人理想的卧游地,是士大夫向往的“神境”。李玉田潜心修炼三十余年,心无旁骛,不慕物享,不图功名,在表面汹涌的海底,自信地潜行,他用这样的积炼坚守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如他的《家山系列》、《月是故乡明》、《梦里家乡绿意浓》等作品,意存高远,恬淡高洁,是对古代文人“魏晋风骨”的传承,是对当代文人精神家园的守望和弥补,此李玉田山水画思想性之二。
几千年来,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主线,而道家思想贯穿了古典艺术的主流。儒家崇尚“入世”,融合个性;而道家崇尚“出世”,张扬个性。如果说上面的作品是李玉田采菊东篱般“出世”思想的表现,那么下面的作品则表现了他“入世”的积极情怀。
2008年为汶川赈灾即兴而作的《香阵冲天祭汶川》,充分体现一个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当时连日来的灾情和众志成城的救灾场面深深震撼了李玉田,他包含着热泪,夜以继日,以花鸟和山水画融合的创新方式,一气绘成,缅怀逝者,激励生者,感人至深,作品多次获奖。作者在这里辩证中庸,精舍取义,表现了一个职业艺术家对国家和人民的拳拳赤子之心,弘扬了中华民族“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时代精神。此李玉田山水画思想性之三。
下面谈谈李玉田山水画的艺术性。艺术追求是人们寻找理想境界,寻找纯真的过程,艺术要表达的是作者的真情感。
在艺术方面,李玉田的山水画表现出了“动人”的一面,这正是谢赫提出的“六法”中“气韵生动”。“气”是无形的生命支撑,在绘画艺术中是作者潜意识充盈在作品中的生命力,“韵”是气的节奏传播,两者结合就形成“能量”场。艺术作品的“气场”是一种能摄人魂魄的力量,是画家终生追求的境界。李玉田的山水画对读者的感染力强,或者说是“气场”强,活力高,容易让人产生共鸣。
李玉田的画作,山石苍峻,烟云氤氲,林木茂密,清流垂泻,风起雁鸣,故国神游,清雅静穆之气直入人心,有“秋水文章不染尘”的风度和诗意。
如他的作品《水绿山青春日长》,让人感受到“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的萌蕤清新;《空山钓碧流 把竿待秋风》令人置身“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诗句中徜徉;《空山新雨》、《山乡幽居》让人向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诗意栖居;《春江水暖》、《依山傍水》则让人感受“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禅意;《春江湖水连海平》、《江水初散水风凉》让人想起张若虚,想起“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总相似”的哲理诗句,依稀听见春江之月伴着清丽的丝竹声徐徐而来……
郑板桥在《题画》中有“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的叙述,这是艺术提炼的过程。这里更多地是画家潜在的心理积淀与变化。“眼中之竹”是对自然的印象“翠竹”;而“胸中之竹”是深度理解和构思锤炼;而“手中之竹”是创造出的艺术形象“墨竹”。这里既有“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寻觅;也有“含道映物、澄怀味像”的意味。
李玉田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取得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和感悟力,形成自己的艺术主张和观点。李玉田认为,“写意不是形式,而是一种精神。”“中国文人画,诗画同源,具有独特的造境性、抒情性和音律性,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国画的创新要提高胆识和文人素养,要师古、师心、师造化,创新首先要掌握传统,重在心灵写生和内心的艺术体验。”
禅宗大师青原行思言:禅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中,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从这点上看,李玉田的艺术境界日臻成熟,逐渐走向了返璞归真的自由境界。
从技术层面上看,李玉田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锤炼出独到的笔墨语言,这得益于他多年的文史哲艺修养和书法功底的积淀。
黄宾虹说:气韵生动,气即是用笔,韵就是用墨。书画同源,理一也,若夫笔力之刚柔,格局之安排,神采之讲求,衡之书画,固无异也。
李玉田坚守中国画“骨法用笔” 传统,并大胆创新。笔墨的曲直、粗细、疏密、虚实、大小、方圆、涩滑、张弛等,都能让观赏者产生苍劲与妩媚、柔嫩与老拙、朴素与纷繁、严谨与随意、明晰与模糊、磅礴与优美等多重对比感觉。李玉田的笔墨稳健,力到、笔到、气到、意到,用墨干湿浓淡,层次丰富,虚实苍润,轻重缓急,刚柔相济,构图疏密聚散,起承开合、浑然一体。画面气势大,天旷地阔,山川、树木、土石、叶草有勃发的力量美,有雄健“郁勃”之气。
李玉田把传统运用到现实中,用古老的形式表现现代的美学概念,他与现代人进行沟通,表现现代人的情感,他的画虽然古意浓,又新鲜耐看,就好像在一个古老朴素的地方,走进了好多现代的人,意境虽是古朴的,但是情感是可以沟通的。
石涛“一画论”指的是一法生万法,万法归一,以气化万法,方不为法缚,入自由之境耳。所以一个成功的画家,画境能抵达人心灵深处,就没有固定画法能够拘束他的艺术张力。
李玉田老师从不以固定的绘画语言表现复杂多变、具有灵性的自然。他说,“我崇尚独立自由的精神。画移性情,成教化,令人回归自然的真、善、美,让人们热爱生活,热爱山水,热爱大自然,夫画能为社会和谐和精神文明而事之,甚幸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