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创业需要“真金白银”
刘纯银
2003年,厦门创新推出了“1+1群”创业培训模式。通过“企业参与、专家帮扶、中心督导、政府买单”的模式,实现“帮一个人创业,带一群人就业”。(
众所周知,就业问题不仅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活,也关系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中央一直非常重视,并出台多种优惠政策,各地也结合本地实际,纷纷出台相关优惠政策。然而,让人始料未及的是,不少地方政府承诺的优惠政策不是门槛高够不着,就是形同虚设兑现不了。或者是由于宣传不到位,想创业的人还不知道怎么利用这些优惠政策。
这不,中国青年报曾报道:广东省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对该省16所有代表性的本专科学校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广东仅有3%的应届毕业生对就业政策十分了解,高达35%的毕业生不了解。对于“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山区计划”、“到农村中学从教上岗退费计划”,多数学生一知半解。也许正是由于学生和企业对优惠政策的不了解,以致仅广东一省就有14亿元就业扶助金没有用完。
那厦门“1+1群”创业模式为何能取得成功呢?原来,早在2003年,为推动全民创业,厦门专门出台了一揽子“黄金政策”。 如每年设立3000万元创业资金,对自主创业者实行奖励性补贴;仅2010年市财政就安排了600亿元小企业创业贷款。2012年市财政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促进小微型企业融资奖励措施。创业孵化基地一次性给予2万元至10万元资金补助,符合条件的创业孵化企业最高可申请100万元贴息贷款;小额担保贴息贷款额度从5万元提高到10万元,对象从失业人员扩大到全体劳动者。与此同时,厦门市各区也结合实际纷纷出台创业扶持政策。如集美区把个人创业贴息贷款额度从8万元提高到28万元。翔安区对新创业成功者给予奖励5000元。各区还把小额担保贴息贷款与妇联的“妇女创业发展资金”贷款、共青团的“快捷贷”和“创业易”青年创业贷款项目,一起宣传推广,缓解创业者起步阶段的融资难问题,激发创业热情。正如从下岗女工到旅馆老板的赵慧霞所说:“今天能取得令人羡慕的业绩,首先要感谢厦门的‘1+1群’培训。”因为,该创业培训,不仅让她坚定了创业的决心,而且帮助她在创业过程中解决了许多遇到的问题。
就业无小事,涉及千万家。厦门“1+1群”创业模式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为鼓励更多的人创业,不仅要出台优惠政策,更要不折不扣地宣传好这些政策,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好这些政策,真正让创业优惠政策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真正做到家喻户晓。同时,各地各部门不得以部门或单位利益抵制优惠政策的实施,更不能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消极应付。要真正做到政策规定不收的,坚决不收;需要部门办的,立即就办。尤其是对那些贯彻落实不力的单位,要严格追究相关责任。
相信只要各职能部门能按照“多服务,少干预”的原则,积极主动地帮助创业者解决创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就一定会象厦门那样形成全社会争相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相信只要全社会都能象厦门市政府那样拿出“真金白银”对创业者进行补贴和奖励,并不折不扣地做好对接服务工作,就一定能让已出台的创业优惠政策充分发挥“四两如何拨千斤”作用,最终达到事半功倍、一举双赢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