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海量的信息每天通过各种媒介潮水般地涌向接受者的“眼球”。除了依靠报纸、广播、电视外,通过互联网、手机以及由此引发的网络论坛、博客、播客、QQ、MSN等即时通讯工具获取信息的人越来越多。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以厦门PX化工项目、济南“7.18”暴雨等事件为表征,一大批以互联网、手机为载体,以“个人编发、公众阅评、集体交流”为主要模式的“公民报道者”的出现,在以其新闻信息传播迅捷、少有制约而让公众享受到“新闻快餐”的同时,也由于缺乏媒体应有的严格的操作规程,使其传播的新闻信息存在着放大变形、难辨真伪进而误导公众的可能。所有这些,既对媒体传统的传播形式提出了挑战,也对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如何判断信息的价值提出了要求。
面对现实,新闻工作者报道什么?怎样报道?似乎什么都可以报道,但也不是什么都可以报道,因为我们每天接触和面临选择的信息太多太多。汤因比在与池田大作的对话录《展望二十一世纪》中说:“现代人的确已经被埋进浩如烟海的信息中了。他们看不到自己,不知该怎么把握判断价值的基准。”而要“把握判断价值的基准”,首先就要求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具有客观公正的立场、严谨负责的态度,懂大局、讲理性、有良知、敢担当、守边界、能自律,这样,才能做一个对社会、对公众负责的新闻信息传播者,才能以可靠的事实、正确的舆论去引导受众——引导受众去认识事实的真相,引导受众透过所报道事实的表象去思考其本质。
新闻的功能有二:一是报道,一是引导。报道靠事实,引导靠思想。只有把握判断信息价值的基准,新闻的功能才能得以正确地发挥。这是一个目标,需要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努力去实践。(二○○六年十二月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