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A股市场的投资者而言,遭遇“黑色星期几”已显平常。实际上,从2010年起,这三年的股市都是“黑色”的,连续“熊霸全球”便是最好的诠释。因此,对于股指本周二再次上演“黑色”的一幕,投资者已经见怪不怪了。只不过,这次的“黑色”导致A股重新返回“1”时代。
11月27日,上证指数下跌1.30%以1991.17点收盘,自2009年创出3478点的近三年高点以来第一次报收于2000点之下,也标志着A股“1”时代的再次来临。如果说2008年股指跌破2000点是由于金融危机影响的话,那么,此次再破2000点,则与股市本身所存在的弊端与缺陷密切相关。
股指下破2000点,市场人士认为与短期资金紧张、外围市场影响以及12月份的解禁潮等有关。其中,巨量解禁又是重要原因。有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2月份限售股解禁市值累计高达1809.29亿元,比11月份增加699.02亿元,也是2011年9月份以来的最高解禁规模。出于对巨量解禁股的恐惧,各路资金纷纷夺路而逃,股市下跌亦“被注定”。
近几年股指一直萎靡不振,投资者信心逐渐丧失,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新股IPO、上市公司再融资以及大小非的疯狂套现等“三座大山”,亦使市场不堪承受。作为一个资金推动型的市场,“三座大山”的抽血效应所产生的严重负面影响显然不言而喻。如今年144家公司发行新股累计融资额达993.62亿元,而同期123家上市公司通过增发或配股融资3017.07亿元,新股IPO与上市公司再融资就从市场上抽血超过4000亿元,再加上大小非的大肆减持,市场资金面上的压力可想而知。
不消除“三座大山”的影响,A股要想“振作”起来显然是妄想。以新股IPO为例。截至11月22日,在证监会排队等待审核的企业数量达808家,而且,从此前公布的数据看,排队企业呈现出“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势,表明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准备闯关IPO。尽管这些企业还没有通过证监会发审委的审核,但其给投资者心理上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消除“三座大山”的影响已时不我待。
郭树清履职证监会主席后,虽然推出一系列举措直指股市的要害与软肋,但其对股市的错误定位却丝毫没有触及。要消除“三座大山”的负面影响,首先要改变目前股市的错误定位,把股市打造为投资与融资兼顾的场所。一要大幅提高新股IPO与再融资的门槛,将那么成长性差、“圈钱”后不能回报投资者的企业挡在市场的大门之外。二要严厉处罚不认真履行职责的保荐人与保代,对于“问题”保荐人与保代,一律撤销其资格。三要进一步改革现行的新股发行制度。三管齐下背景下,新股发行与再融资对市场造成的压力无形中会下降。
其次,提升大小非的减持标准。如规定减持价格不能低于发行价;挂牌后如果业绩“变脸”或业绩增长不及上市前三年平均水平,其大小非无限期禁售;包装粉饰上市或造假上市,大小非丧失转让资格与流通权等。在给大小非的减持上锁之后,大小非疯狂减持的压力必然会减缓。而且,还会产生众多大小非丧失流通权的公司出现,反过来会使诸多企业不再热衷于上市,进而减少更多新股IPO与再融资从市场中“圈钱”。
搬除A股头顶上的“三座大山”
评论
1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