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聚氰胺事件,让企业家又站在舆论的风口浪尖。
面对失去生命或健康的孩子,企业家任何的解释都不足以抵挡社会的拷问,企业家精神也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在过去30年中,企业家精神在不断的变革中推动着中国商业文明的进步,以创新、合作、责任等为要义的企业家精神,也在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三十年过往
企业家的精神主要是创新,彼得·德鲁克在提出这一观点时,还告诉他的信徒们:创新的成功不在于它是否新颖、巧妙或具有科学内涵,而在于它是否能赢得市场。
改革开放初期,被称为“政治型企业家”的第一批企业家,就作出了这样的创新:它们并不玄妙,只是朝着市场的方向迈出一步,而这一步让“有工厂无企业”成为过去。
在这批企业家中,典型者如步鑫生、马胜利、汪海等,在带领国有企业走向市场的大方向下,闪耀出30年中企业家的第一抹创新精神。“这批企业家在上世纪90年代相继没落。”华夏基石崔海鹏说。
其原因在于,他们在领导力上还处于较为早期的阶段,分不清自己是公务员还是企业家,在管理上更容易走向专制,人治的色彩非常浓烈。据公开资料,第一批企业家中,仍在岗位上的一位,至今还保持着让员工学习他的语录的习惯。
在国有企业管理者进行轰轰烈烈改革时,一批企业则抓住机会创造财富,并在方方面面进行创新改革。创新的企业家精神起到了关键作用。
1984年冬天,柳传志决定终止淡如水的清闲日子离开中科院创业,并及时将“技工贸”改为“贸工技”;同年创业的张瑞敏不久后也在人们一片惊讶中砸掉了冰箱。“他们一般都能横跨两种体制。”崔海鹏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他们的创新体现在能及时抓住机会,并创造出自己的商业模式,”三星中国经济研究院战略组首席研究员刘巳洋总结,“他们鲜明的特点是持之以恒。”典型者如鲁冠球,他带领企业一直坚持在汽车配件行业耕耘,而没有进入整车领域。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创业型企业家因鲜明的个人魅力和威望,在企业中拥有绝对的权力,在领导风格上专制与独断,这与“政治型企业家”有着共同的传承关系,但成功的领导者却有其成功的秘诀,即都善于在“专制”与“民主”问题上进退自如,保持着微妙的平衡。
时间慢慢推移,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一批IT公司的诞生并崛起。“创业从零开始难度在加大,依靠技术成为领先者是他们的特点。”刘巳洋分析。这一代企业家拥有高学历背景,心态更开放,专制的色彩进一步淡化。
在这一过程中,作为社会发展最重要原动力之一,企业家精神书写着中国30年商业文明史,并深刻改变着中国社会。
“通过贯彻资本的意志有效提升了社会的效率。”锡恩管理公司总裁姜汝祥对本报记者说。房地产行业从当初的供应量严重不足到现在的繁荣,是企业家精神最成功作品之一,尽管它也让其面临巨大挑战。“企业家通过自己的创造精神促进社会快速发展,在创新物质产品时,也让社会多元化”;“企业家精神也提高了中国社会的组织性”,让一批人走向了职业和规范。
责任精神的期待
在中国企业将近30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企业家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经济责任,并成为社会的英雄。
正如吴晓波在《大败局2》所言:改革开放最初期,他们是致富的能人和改革家,是一群勇于打破旧体制、改变自己命运的人。一度,他们甚至还被视为走共同富裕之路的带头人,是“国家的新英雄”。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宁向东认为企业家精神在上述层次做得更好,可企业家精神还有其内容:履行社会责任;成功后带领企业升级的进取精神等。
不惜一切追求财富的企业家精神在上世纪90年代才受到挑战。“国外市场开始关注中国沿海出口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钟宏武说。但受影响范围较小,富豪榜仍在受到民众最热烈的追捧。
2002年前后,“社会责任”一词开始流行,社会对企业的环保、劳动、慈善、社会公益等开始关注。“社会期望企业融入社会。”钟宏武对本报记者说。互联网兴起也让社会有了更多关注的可能,山西黑砖窑事件、各种各样的血汗工厂、造纸企业对森林的破坏等都成为社会的关注热点。
2008年,中国企业家的“企业家精神”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
今年初,平安马明哲天价薪酬受到广泛质疑;曾经的女首富张茵在劳工问题上受到指责;5月份,万科董事长王石关于地震捐款的一番言论引起轩然大波;三聚氰胺事件,让牛根生、潘刚饱受诘问,三鹿董事长田文华更是成为企业家负面形象的代言人……
“这一代企业家很大程度上是还历史的旧债。”姜汝祥对本报记者说,企业家的努力在更大程度上只是为了个人价值的实现和个人命运的改变,他们更容易把企业看成展现自己的舞台。
学者赵晓也认为,大多数企业家对于自己的经营目的并不明确,“江湖”心态严重,表面上是民营企业家,骨子里其实是“江湖豪客”,很少有人想到要通过创造财富而获取财富,最终达到兼济天下的目的。
因此,一旦他们的个人品牌与公司品牌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很容易因为言行不慎而导致企业品牌形象受损。
下一个三十年
在崔海鹏看来,中国企业家正在迎来第四代:“非创业型企业家”,这将直接影响中国企业家精神重塑,并带领中国经济走过一个不一样的30年?
在于企业接触中,崔海鹏发现提升领导力是很多企业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他所在的公司正在帮一位中国IT行业领袖企业解决这种“焦虑”。
与创业型企业家的超常规发展不同,第四代企业家拥有体系化的领导能力,他们在企业依靠的不是权威,而是专业的态度和能力。“创业型企业家发展企业一步,风险也扩大一步。”崔海鹏对本报记者说,在前三代企业家精神中一直非常明显的冒险精神,在第四代企业家身上将减弱。
“企业家二代拥有更强的责任意识。”钟宏武指出,这也将意味着在下一个30年中,中国企业家精神的责任感将进一步增加。除企业家的自身改变和提升外,姜汝祥认为两个“三角”关系的支撑也至关重要。“企业外部,应形成企业家、媒体和知识分子的三足鼎立关系”。理想中的媒体代表社会的监督,而知识分子则独立对企业家提出质疑,但“现在很多企业用大量的经济资源去收买媒体和知识分子”,媒体和知识分子的批评质疑减弱让企业家的力量过分强大,也让企业家精神的重塑进程延缓,“这是企业家在自我毁灭。”另一个“三角”关系是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和普通员工。
相对于管理创新和营销创新,技术创新成为中国企业家们下一步的重点。善于抓住商业机会并进行创新的前三代企业家,并没有建立起起企业的创新体系。下一个30年,人们有理由期待,中国企业家在创新上的精神会被激发出来。
企业家精神重塑:内心深处的革命
评论
1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