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的横向交流激发科学家的创意灵感
在这里,我们适度关注一下科学家们的横向交流——跨学科的讨论会,这是笔者从创意角度探讨横向交流的话题。有一种“头脑风暴方法”被后人称为“群体外向方法”。在这方面,最突出的要数30年代时维纳和罗森勃吕特领导的每月举行一次的关于科学方法的讨论会。他们召集各个学科的专家在一起共同学习讨论,这样作的结果,效果十分显著,竟导致了一门影响深远的新的学科──控制论的诞生。从此,这种研究的方法便引起许多人的重视,并不断地被推广开来,这种方法后来被称为“群体外向方法”。
维纳和罗森勃吕特等人利用每月一次聚餐的方式,组织科学方法的讨论会,进行学术交流,活跃思想,这样的学习讨论活动坚持了多年。结果表明,参加讨论会的这些志同道合的学者们,在开垦中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同时,也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参加聚餐会的学者当中:
维纳创立了控制论;
麦克卡洛和匹茨成了神经控制论和人工智能的奠基人;
罗森勃吕特是控制论和人工智能的开拓者之一;
别格罗和戈德斯汀是电子计算机设计的最早参加者;
冯·诺伊曼成为博奕论奠基人和二进制电子计算机设计的最早参加者。
他们所创立的学科,都是现代科学史上闪烁着光辉的宝石。
参加群体活动的成员,完全是兴趣爱好的相投,或对某一目标的共同事业心、责任感,因而自觉结合为一体研究、探讨,共同达到实现需要的目的。在这一群体中,各人的知识结构不尽相同,有的甚至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但能者可以为师,发挥其能动性潜力;差者知不足,则可奋力追赶,这极便于缩小相互之间的差距,以利共同提高。更何况积极参加者,多是各有所长的专家。在讨论中大家各抒己见,许多闪光的思想,新颖的探讨,创新的火花,这都是书本上不曾会有的,更会使你以先睹为快。
人类科学知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老化和更新的过程。靠老皇历办事,不吸收新鲜血液是无法搞科学研究的。若不加快掌握知识的进度,将永远跟不上知识发展的飞快步伐;若不加强知识信息的交流,不掌握邻近学科的最新动态,只是一味埋头搞科研的话,很容易陷入不必要的重复劳动,甚至误入劳而无功的歧途。
强调群体外向方式的交流、讨论和研究,决不否认个人的苦读、钻研与独立思考;强调了解知识发展的最新动向和最新成果,也绝不排除要打好基础知识的功底。须知,任何一种方式,都有其长短利弊,各种方式的恰当使用才能兴利除弊,达到全面提高的目的。但从现代科学的发展对研究者的要求来看,注重知识的积累固然重要,重视研究的方法、创造的方法、决策的方法则更为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书本是难以达到的,而群体外向方法却显示出它的价值。
爱因斯坦在他的自传中写道:“我看到数学分成许多专门领域,……物理学也分成了各个领域,其中每一个领域都能吞噬短暂的一生,而且还没有满足对深邃的知识的渴望。” 聪明如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家也自觉难以跟上学科的快速发展,至于一般的研究人员,凡夫俗子又有什么绝招使得自己不被时代前进的步伐拉下呢?
就在爱因斯坦发表上述讲话的前10年,知识老化的周期已缩短到8-9年,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知识老化的周期已缩短到2-3年。进入21世纪之后,在电信和网络加速知识传播的作用之下,知识老化的周期已缩短到6个月。这样的现实决定了一个残酷的事实:一个研究者或新产品开发者,如果不借助于外部知识和信息,就会很快被淘汰。相反,如果善于学习善于借力,则会使得创新活动得到加速,做到早出成果、快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