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南克和他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


鉴于缓慢增长的经济,从近年的914日,伯南克和他的美联储在广泛的争议中,宣布开始实行第三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此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和以往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与理论上的政策建议依然一样——低利率承诺,超量基础货币注入和定向宽松。这样的政策举措又是引起公众非议,说伯南克是“豪赌”“无能”;就连克鲁格曼也说他“懦弱”。我们应该理解伯南克——这毕竟是人类经济史上第三次通货紧缩——货币收入下降和失业率上升或居高不下——时代。处在这样的时代,就是连研究大萧条的专家——伯南克,也好像只能保证政策不犯方向性的错误,稳定住金融,托住下滑趋势的经济,避免经济陷入大萧条的覆辙就已经不错了。货币政策就是一根缰绳,治理通货膨胀有效,治理通货紧缩则不行。通货紧缩或流动性陷阱一直是困扰宏观经济学家最棘手的难题。

伯南克是目前研究大萧条最具权威性的专家。和弗里德曼一样,他深知方向性错误的宏观经济政策是推动当时衰退的经济走向萧条深渊的罪魁祸首。2008年以来扩张的财政刺激和货币刺激,在力度上前所未有,方向性错误永远成为历史的过去。美国的失业率从今年年初的8.3%下降到今年9月份的7.8%。但是如同大萧条和日本的长期衰退一样,这样的货币刺激仍然不如通常那样显著。公众失去了对美联储和伯南克的信心。

实际上,定量宽松货币政策一直充当着搭建戏台的角色——极低的借款利率,信贷资金的充足性,宽松的借款条件以及购买呆坏账或有毒资产的承诺。实际上这对于信用消费模式和资本化生产的美国都是必须的。货币政策已经发挥到极致,如果消费信贷能够保持增长,固定投资可以增长,就是政策所希望达到的效果,问题是没有唱戏的角色登台。这不能怪伯南克,应该说宏观经济形势真是糟糕透顶。

定量宽松货币政策效果所依赖的信号渠道没有问题,低利率的承诺压低长期借款利率,问题是固定投资增长缓慢;定量宽松货币政策效果所依赖的预期渠道却日益丧失,而这一渠道在三大渠道中是最为重要的。持续超量注入基础货币其目的就是提升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从而起到刺激消费和投资的目的。美联储和其他机构所公布的统计数据只能打击公众的预期。这就是定量宽松货币政策达不到政策效果的根本原因。

应当说,美国所做的一切,与其说是避免走日本的老路,倒不如说,和日本一样,避免大萧条的历史重演。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由日本于2001年首创,在理论讨论中得以定型还是在2004年,伯南克还是一个关键角色。定量宽松货币政策效果如今已经表明,即便是政策不犯方向性错误,经济依然会处于长期衰退之中,尽管不是什么大萧条。——这似乎是非理性的投机致富取代理性的勤劳致富的代价,以致所有的政策都将失效。

伯南克2014年卸任后会是谁呢?又能如何呢?是克鲁格曼吗?他可是在现代意义上研究流动性陷阱或通货紧缩的开拓者,也是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的鼓吹者,他的模型意味着政策必须持续注入超量货币以提升公众的通胀预期,从而摆脱流动性陷阱。他和伯南克不会有什么不一样。其他人呢?好像都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