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的本性就是扩张,正如权力的本性一样。
的确如此,亚洲创造了惊人的发展速度,也创造了数不尽的发财机会,那么亚洲对资本来说意味着什么呢?亚洲的机会在哪里呢?
回顾中国的发展,也可见东亚的发展轨迹。外资对什么感兴趣?
第一,市场。
亚洲人口密集,而这块土地的经济长期处于未开发的处女地,有人口则有消费,有消费则会有需求,而以重商主义经济学为基础的西方经济学家一致认为贸易是对双方经济特别是对强者经济有好处的。这也是美国马歇尔计划取得巨大成功的关键,而当时,出于对社会主义的围堵,和西方政治家们和平演变的战略目标,也需要建立这样一个巨大的资本主义市场。
第二,低税收、低劳动力成本(说白了,就是低工资)、低原材料价格、低环保要求。东南亚国家矿产资源丰富,人员工资普遍较低,而这些国家普遍对环保没有严格要求,这就方便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转移高污染、高能耗、高消耗的产业移师东南亚。许多人发现,东南亚才是最美妙的淘金区,这这里赚钱容易,花钱难。有个资本家公开说,“如果用一万美金赚钱一万美金,我绝不愿意尝试,如不如让我呆在美国好了;如果用一万美金赚取一百万美金,我就去亚洲。去东欧?在俄罗斯我不会投下一个子儿,绝不!!!”
第三,人才多。东南亚国家的教育程度还是比较高的,而高层次的人才价格却普遍比较低廉。特别是中国,到2008年即使是一个普通工人的工资也只相当于美国一个普通工人的十八分之一,高层次的人才的差距更大,这也是中国高层次人才被不断掏空的原因。
学过经济学的都知道,稀缺资源的分配是经济学研究的课题,而对稀缺资源的掠夺是占领经济制高点的重要手段。
什么是稀缺资源?
在这个时代,无非是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包括石油、煤炭、铁矿石、黄金矿、稀土等,人力资源则是高层次的人才,只要有效控制了这两样,一切水到渠成。
当然,资本家还不会傻到不打通权力通道以获取权力资源的程度。
因此,私人资本,包括国家资本蜂拥进入东南亚,先行占据掠夺资源的桥头堡。
1997年初,国际金融公司对亚洲、非洲、拉美和东欧等所谓新兴市场进行调查后认为,对东亚的投资占到了私人资本的一半以上,而这些资本到东亚来是干什么的呢?
当然,有很多是做实业的,也就是利用东南亚低廉的劳动力和低廉的原材料生产产品出口到资本母国,获取高额利润,留给被投资国的是血汗工厂的低廉工资,除此之外一无所有。
但还有一些资本不是来投资实业的,而是一些热钱。
1997年流入亚洲八国的1362亿美元外资中,610亿以股权投资的形式进入,即流入了股市,当时,中国股市等新兴国家股市还处于发展初期,股票数量不多,几个亿就可以做一只股票的庄家,操纵股价上涨下跌,而各国对股市操纵罪又普遍缺乏相关的法律条文。
因此,投入东南亚的是逐利性、跟风性、盲目性很强的私人资本为多,且很大一部分流入了股市。
当东南亚人使用频率最多的词是“引资,引资,大引资”的时候,投资人使用最多的词却是“赚钱,赚钱,赚大钱”,“发财,发财,发大财”,并且随时准备在赚钱之后脚底抹油开溜。
亚洲,请别高兴得太早
资本的逐利性使得全球资本在世界的上空像幽灵一样游弋。
马克思说过,资本从头到脚都流淌着肮脏的血。
马克思还说过,如果有10%的利润,资本会。。。如果有100%的利润,资本家会冒着坐牢的风险。
而对于风险和回报的极其不对称,促使资本蜂拥而来。
资本的潮流汹涌冲向亚洲不设防的滩堤,当然,很多是带有目的的恶意资本。对大多数人来说,亚洲是个充满机会和诱惑的活力四射的地方,就像一个美丽动人而性感十足的少女刚刚撩开了她美丽的裙纱。
富于理想主义色彩的投资者甚至可以超越现实地想象着,只要在亚洲随便哪个地方的荒山野岭种棵树,不久就可以结出满树的金果子来。
那么,充满诱惑力的亚洲特别是东南亚是如何被当成曹操所说的“被推上热炉进行烘烤”的山芋呢?
我认为这是一场又预谋的捧杀。
更有意思的是,当时,在美国有两个著名的保罗提出了两个著名的结论,而结论是恰恰相反的。
其中一个保罗叫做保罗.肯尼迪,这个名字似乎是个灌唱片的家伙,不过不同的是一个唱歌,一个唱多。
话说这个保罗.肯尼迪是美国著名学府哈佛大学的历史学教授,学历史的往往都喜欢从故纸堆里面找出一些莫名其妙的故事,比如曹雪芹是不是某个大将军的孙子,曹操最喜欢的女人是小乔吗,等等,而此君却不同,他喜欢预言未来。十年前保罗。肯尼迪发表了轰动一时的书,这本书在中国也曾经风靡一时,书名叫做《大国的兴衰》,认为美国正在衰落,而亚洲正在崛起,二十一世纪是亚洲的世纪,且更有可能是中国人的世纪。(写到这里,我真想拜保罗先生为师。)由此,创立了哈佛武当剑派——“衰落”派,其他一些学者,比如戴维.卡雷斯和沃尔特.罗索.米德是武当剑派的分堂主,我总是叫他们卡了死和啰嗦,这两人跟风认为美国正在走向衰退和没落,正如当年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一样,美国的神话故事快说完了,下面该换人说故事了。
武当派的分堂主叫做莱斯特.索洛,此人是另外一所名校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教授,他也认为美国很快将玩完了,但取而代之的不是亚洲,而是欧洲。
其主要依据是欧洲建立了欧洲经济体,而亚洲还没有。
但保罗先生说,亚洲现在虽然还没有建立经济体,但是快要有。
但这两个先生争论是门户内之战,大有互现要清理门户的意思。这个时候,另外一个分堂主出现了,此人名叫唐纳德.怀特,此人也是学历史的,是纽约大学历史学教授,也是著名的历史学家。(由此看出中美教育的差别,中国的历史学家往往在翻故纸堆,找过去文物考证,而美国历史学家往往在预测未来。而在中国,预测未来的事情是神汉巫婆们干的。)怀特先生就说,二位不要吵了,我支持你们的意见,在这里做个总结吧,我的结论是:美国将衰落,而必有替代美国成为武林盟主的国家。
武当派在美国很有市场,其主题就是美国要玩完了。而派中最有名的弟子,武当剑玩的比较好的是别的门派的令狐冲,这个“令狐冲”的名字就叫做约翰.奈斯比特,对武当剑法属于无师自通之列。他老人家最著名的书叫做《亚洲大趋势》,此书在中国成为畅销书,许多中国人读得热血沸腾,对前程和未来充满了期待和向往。据说,此人还是个风险投资高手,丁磊搭上他才能创立网易并且成功在美国上市,当然,约翰先生也赚得盘满钵满。
另外一派是亚洲衰落论派,非常有意思的是,此少林派创始人也叫做保罗,此人大名保罗.克鲁格曼,是个彻底的美国衰退论亚洲复兴论的反对者。
1994年底,就在《东亚奇迹》一文引起国际轰动之后,他在著名的《外交》杂志上发文猛文《东亚奇迹的神话》,与亚洲奇迹论、亚太世纪论者唱起了对台戏,猛烈抨击一些人别有用心,不怀好意,此文使得克鲁格曼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一举成名,而这位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当年还不足40岁,端的是自古英雄出少年啊。
克鲁格曼的观念很明确:在苏联解体之后,美国全球武林盟主的地位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无人可以撼动,亚洲想赶上美国可不是只要顺手搭上一个梯子就可以攀到美国的肩膀那么容易。想赶上美国?呸!没门儿!!
历史学家不是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往往研究历史变化规律,以过去、今天来演绎明天,而经济学家往往是从经济的最基本层面着手,他研究的是经济运行的规律。
克鲁格曼认为,亚洲,特别是东南亚经济增长和当年的苏联一样,靠的是投入的增长,这种增长很难维持很久,发展到一定时期就会停止,一旦投入衰竭,则经济翻船,经济崩溃。而美国靠的是质量推动,靠的是科技的力量,靠的是高科技人才,以及管理的力量,品牌的力量,这是很难撼动的。就目前亚洲科技发展水平而言,再过50年都不可能赶上美国。
打个比分,两户人家,中国和美国,同时种一亩地,正常情况下假设亩产八百斤,中国拼命买肥料施肥,买农药杀虫,天天精心照顾,结果亩产1000斤,而美国依靠高科技,在种田方法、管理上先进,几乎不去照料,结果亩产900斤,看起来似乎是中国的增幅大于美国,但是算下来中国还不合算,美国亩产少,但赚钱,中国亩产高,但亏本。因为中国买肥料、农药不知道花费了多少钱,更加耗费了大量时间,而美国这段时间用来做生意,日进斗金,也没花肥料、农药钱,比较一下孰优孰劣一目了然,长期下去,中国不断亏本,投入越多亏的越多,赔本赚吆喝,而美国则不断赚钱,中国的财富怎么可能赶上美国呢?
因此,克鲁格曼认为东亚奇迹被人为夸大了,也许根本就不存在东亚奇迹,一切都是虚幻的,很多数字是不真实的,里面存在许多水分和泡沫,只要你愿意挤,挤出来的水分甚至可以灌溉了。
因此,这个少林派高手得出结论:东南亚国家靠增加投入而不是靠提高效益的外延式增长不会持久,相反,长期下去倒可能酿成悲剧。
少林派掌门人是个乌鸦嘴,但有时候乌鸦才是吉祥鸟,最可怕的不是乌鸦的鸣叫,而是你不去听乌鸦的鸣叫。
克鲁格曼这个乌鸦嘴一叫唤,引起世界舆论大哗,许多亚洲学者表示极度愤慨,认为这是一种大国沙文主义,而约翰.奈斯比特也认为克鲁格曼的观点靠不住,因为当年美国的发迹也是靠投入增长的,当然,一战、二战狂发战争财除外,只是到了现在,美国才依靠高科技。这话说得似乎也有道理。
少林派、武当派打得不亦乐乎,经济学家、历史学家争论得面红耳赤,而中间学派则认为,即使克鲁格曼的观点偏激,但对于亚洲国家,特别是靠外来资本支撑的亚洲的东南亚国家应该有警醒作用。
东南亚国家经济奇迹,究竟是一颗飘忽而过的流星呢,还是永恒不落的太阳?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也许,两个保罗的观念都应该拿来好好PK一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小心才能驶得万年船。
热力四射的亚洲,应该冷静反思一下了。
两个保罗,两个美国人,分列少林、武当两大门派,捉对厮杀,争论还真有当年中国红卫兵的气派,不过,孰是孰非,需要冷静分析,也许两个门派都是对的,只不过没有设立时间区间。——在一定时间区间内此保罗正确,在另外一个时间区间,彼保罗正确。
那么,还是让我们看看亚洲经济究竟怎么了。
想当年啊,亚洲经济即使不是世界花园里面最大的果实,也是最引人注目、最鲜艳的花朵了。在资本匮乏,基础落后的情形下,亚洲人以自己勤劳、节俭和智慧,创造了惊人的经济增长率,养活了世界上绝大部分人口。
这,便是亚洲的骄傲。
亚洲经济,在最早的时候,龙头是日本,日本依靠美国发动朝鲜战争大发战争财,同时,依靠美国的核保护伞的保护,在军事上不需要过多投入,加上对中国的战争赔款被免除,负担比较轻,以及本来在二战中抢夺东南亚国家宝贵的资源,所积累的经济基础,日本很快腾飞了。中国参与朝鲜战争的本意是保家卫国,御敌于国门之外,没想到却成全了一个当年的敌人。
暴发户日本的产品市场主要是沿海国家和地区,因为日本是个海岛国家,运输以轮船为便。因此,其市场辐射以沿海国家和地区为主。日本从东南亚别的国家运来资源,在日本加工之后,再高价卖给别的国家。由此,龙头日本带动了香港、台湾、韩国、新加坡这“四小龙”发展起来,紧接着,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组成的“四小虎”也急起直追。而到了1980年代,中国这个巨无霸“迅猛龙”苏醒了,成为亚洲经济新的发动机,越南、缅甸、印度、老挝等国家也接踵而至,这样,在当时形成了亚洲经济你追我赶、龙腾虎跃、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
但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往往是突如其来,世界经济气候有时候也会刮风下雨,有时候也会雷鸣电闪,有时候也会霜打雪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