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有入冬,中国光伏行业却早已是寒气袭人。面对国内产能严重过剩和欧美双双祭出的双反大棒,中国光伏产业真的走到了尽头吗?他们该如何出招,走出这个寒冬困局呢?
美国裁定对中国光伏产业“双反”
当地时间10月10日,美国商务部宣布,经过数月的调查之后,认定中国向美出口的光伏产品(晶体硅光伏电池及组件)存在倾销和补贴行为,倾销幅度为18.32%至250%,补贴幅度为2.9%至4.73%。
根据美国贸易救济程序,商务部的裁定还需经由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作出终裁,该委员会将于今年11月23日左右作出终裁。如果两大机构均作出类似的终裁,我国光伏企业将被征收23.75%—254.66%的高额惩罚性关税。
美国为什么要对中国光伏产品举起“双反”大棒呢?这是因为中国光伏产品凭借庞大的产量和低廉的价格,迅速占领了全球市场的半壁江山,而美国此类产品的市场份额则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超过40%降低至现在的7%。但此次美国商务部的判定标准并不具公平性。
其一,就中国光伏产品的所谓“倾销”问题而言,在他们调查中国出口商品的价格是否低于其成本而构成倾销时,参考的“第三国”居然是几乎没有光伏生产能力的泰国,其成本当然会大大高于中国光伏的生产成本。
其二,所谓“补贴”判定,美国实际上也采用了双重标准。美国商务部说中国向美出口的光伏产品存在补贴行为,但美国何尝又不是呢?比如美光伏生产商Solar world,就获得了美国进出口银行8100万美元的贷款担保。而事实上,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对于新能源技术的研发、普及和推广,或多或少都存在政府扶持,不同的只是扶持或明或暗、或直接或间接。
“双反”影响欧洲市场
美国针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双反”其实是柄“双刃剑”,对美国和中国都会造成伤害。如果中国光伏企业被征收高额惩罚性关税,对美出口将减少75%,并使美国增加12%的太阳能电池组件成本,降低太阳能发电系统2.5%的平均投资回报率。
有专家说,“双反”其实是美国出于维护市场公平又一个动作,此前的华为和三一集团的遭遇就是明证。但美太阳能企业Sun Edison副总裁凯文•拉皮杜斯等人并不为这次裁定喝彩,他认为,美国在光伏产业方面与中国打贸易战,并不符合美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利益,这很可能会导致一批人失业,甚至导致“贸易战”。
但是,这柄“双刃剑”对中国的伤害会更大。因为美国并不是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场,对中国光伏产业造成的影响仍有限,而它带来的对欧盟的示范效应才是值得重视的。
今年9月6日,欧盟委员对中国光伏电池发起了迄今最大规模的反倾销调查,抽样调查企业总共134家,其中六家为强制应诉企业,包括英利、尚德、赛维、锦州阳光、晶澳和旺能光电,涉案金额超过200亿美元。虽然欧洲光伏产业联盟9月25日发起的反补贴诉讼,欧盟尚未最终立案,但美国双反的终裁走向将很可能影响欧盟双反的最终结果。而且由于欧盟是中国光伏产品最大市场,一旦认定倾销,中国光伏企业将遭受更大打击。
在欧美双反大棒即将敲下来的情况下,昔日风光无限的中国光伏产业,将光景惨淡。然而,这仅仅是因为欧美的打压吗?还是有其它的原因呢?
中国光伏产业为何遭遇困局
资料显示,过去5年,我国光伏产业发展迅速,产能急剧扩张。目前,我国多晶硅产能占据全球约60%,硅片产能约占70%,多晶硅电池产量占比近70%,组件产能约占到70%。同时,我国更是将光伏产业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其也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处于国际领先位置,能够在与欧美企业抗衡中保持优势的产业。
但由于发展初期各地盲目建设,投资过热,虽然全球市场需求虽然还在扩张,但我国光伏产能却已严重过剩。根据发展规划,我国2020年光伏发电量目标为2000万千瓦。但现在的产能,就已经达到每年1500万千瓦,是国内市场目前年需求的30倍。并且,目前国家级光伏产业园在全国就超过了100家,而国电、华电、航天机电等大型企业也纷纷进入光伏产业领域,造成了产能空前释放。
从此次“双反”裁决来看,其成立至少说明中国产品的确有低价销售甚至低于成本销售的情况。而其实,低价本身就是产能过剩的副产品。去年全球光伏市场实际装机27兆瓦,包括中国市场,这比2010年增长了70%。但在价格方面,2010年11月光伏组件价格每瓦为14元,2011年11月每瓦为5.8元,到了现在价格为每瓦4.5元。价格持续下跌,企业利润被吃掉,这使得国内众多光伏企业出现了亏损,超六成以上企业处于停产。
尤其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光伏产业,包括中国,遭遇了需求持续萎缩、供给不断增长的严重挑战。江西赛维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从2007年至2011年,赛维总负债由6.17亿美元一路膨胀至2011年末的60.1亿美元。截至今年3月末,赛维总资产337.10亿元,负债总计293.46亿元,其中流动负债231.48亿元,陷入了资金链危局。
这里不禁要问,一度的朝阳产业,怎么就陷入如今内外交困的境地?原因可归入八个字:一哄而上,过度扩张。但在我看来,企业过于投机固然是造成光伏产业今日困局的主要原因,但若要深入追究,地方政府才是其中的罪魁祸首。
其一,地方官员普遍好大喜功。光伏产业投入大,既能创造GDP,又具有低碳概念,符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政策要求。于是,地方官员纷纷将光伏作为重点产业来发展,声称要打造一个个“光伏城”。
其二,地方政府阻碍产业 “优胜劣汰”。由于地方政府不愿意自己支持的光伏企业倒掉,遂动用公共资源为光伏企业提供支持。结果,那些本应自动出局的企业得以苟延残喘,无法消除过剩的产能。最终,所有光伏企业都在地方政府羽翼下痛苦地煎熬。
其三,地方政府提供了错误激励。为激励光伏产业,地方政府常常提供大量的电费补贴。因为国内光伏企业普遍采用电弧法制取光伏原件的主要原料多晶硅,这通常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资源,但正由于这样的扭曲激励,他们却拥有了欧美企业难以奢望的成本优势。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会生成大量的四氯化硅,但由于国内技术水平偏低,其转化率往往不到20%。加之企业为了利润往往忽略有害物处理,这样极易给环境造成恶劣影响,并对人体带来严重伤害。2011年晶科能源在海宁的工厂就因为污染问题引发群体性事件,生产线被迫关闭。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光伏企业是“黑了中国的环境”去帮助欧美国家实现“绿色”。
仔细分析中国光伏产业面临的困境,不难理解这场危机的必然性。但祸兮福之所倚,今天的危机或许将成为中国光伏产业启动国内市场的良机。
中国光伏产业未来的前景如何
在欧美“双反”纷纷袭来之际,身处寒冬的中国光伏产业必须积极寻求应对之策。9月底中国各大光伏企业分别收到了《关于申报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示范区的通知》(简称《通知》),这在行业内被看做在国家层面上开始扶持身陷寒冬的中国光伏产业。
据悉,该《通知》是由国家能源局于9月14日拟定,称将出炉一个“一期为15GW总装机容量的分布式发电规划”。如果按照分布式光伏系统每千瓦1.5万元测算,总投资需求约2250亿元。届时,英利、阿特斯、晶澳、晶科等光伏企业或将因此受益。
而面对这次史无前例的危机和政府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救市,光伏企业自身更应该“给力”,优化自身产业结构、提高竞争机制的灵活度、继续扩大国内需求、增强科技研发能力等方面修炼内功。
同时,美国商务部进一步确认终裁判定的关税仅限于原产于中国的太阳能电池和由其组装的组件,这还是留给中国光伏企业一线生机。中国企业可以在国外设厂生产电池,或是采购国外电池,然后在中国内地利用劳动力成本优势,焊接组装太阳能电池板。
未来中国光伏产业最健康的发展模式应该是,在光伏科技上拥有核心专利产权,能够自主研发,以国内市场为主、国际市场为辅,避免“两头在外”的尴尬局面,同时建立良好的竞争机制,实现行业内优胜劣汰的健康循环。
“一叶知秋”,目前各大媒体对光伏产业现状的分析,突出为宏观的政策解读和微观的光伏企业观察两个方面,但得出的结论大致相同:中国光伏产业各方都在努力,但仍然处于迷局之中,如何破解却并没有清晰的答案。但同时,眼下的种种迹象表明,各种内外因素都开始呈现利好的趋势,中国光伏产业的未来的发展终将明朗,并逐渐走出这个严峻的寒冬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