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丰与平安“姻缘”还是利益说了算


  作为外资入股中国保险业成功范本的汇丰控股与中国平安即将缘尽。近日,两家公司双双公告显示,汇丰控股正在商讨出售中国平安全部H股股权事宜。据媒体报道,泰国正大集团或将成为汇丰控股的接盘人。

  在商界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没有永远的朋友和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汇丰控股与平安由蜜月到分手正是这一句话的现实演绎,当初双方分别因投资憧憬和规模蜕变的诉求碰撞而高调结合,时过境迁,两家公司的战略协同效应早已不复当年,分道扬镳就成为必然结局。

  实践证明,入股平安是汇丰控股一次成功的投资运作。十年之前,彼时的平安在资本市场上尚未显山露水,汇丰控股以2元多的单价低成本介入平安,现持有平安12.328亿股H股,占平安H股约39.39%,占平安总发行股本15.57%,是其最大的单一股东。如今,随着中国平安羽翼丰满,汇丰控股在这项投资上已经赚得盆满钵满,其所持股份的市场价值已较买入时上涨了近5倍。而且,市场上愿意从其手中接盘平安股份者众多,胜出可能性最大的泰国正大拟以近60港元/股溢价接盘。可见,单从盈利角度看,汇丰控股当初投资平安的战略决策无疑是正确的。当然,从中国平安的角度考量,它从蛇口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快速成长为令人仰视的金融巨头,汇丰控股的“孵化”作用功不可没。汇丰控股骨干业务人才的派驻以及后台风控系统的移植,犹如为平安架起了翱翔的双翅,令其在短期内竞争实力倍增。

  但时下,这场各取所需的企业“联姻”正在业界关注的目光中走向解体。表面看来,汇丰控股是这次分手的主动提出者。自两年前进入欧智华时代后,该公司出于战略转型的目标而频频出售全球各地的非核心资产,以便集中资源夯实商业和公司银行业务,而中国平安则是汇丰控股最有变现价值的资产。更为关键的是,在欧债危机蔓延的国际经济背景下,为约束未来银行过分扩张以及虚拟经济泡沫,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于去年6月公告称,将提高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附加资本比例要求。本月初又传出消息,20国集团可能提出将几家大型银行的附加资本要求列为2.5%这一最高上限,银行巨鳄汇丰控股毫无疑问地身在其列。此时兑现中国平安的投资收益可以快速改善汇丰控股的资本状况,可谓解决了其燃眉之急。而一直以来对汇丰控股支持颇为倚仗的中国平安,此时却对这位战略投资者的去意表现出了平静心态。实际上,伴随着自身实力的增强,“去外资化”战略正悄然成为中国平安未来改革创新的着眼点。在两年前平安白金卡推出之时,平安银行业务向高端领域延展的态势就露出了端倪,长此以往必然会与汇丰控股的主业形成竞争关系。因此,汇丰控股的退出恰恰为平安业务提升腾挪出了一定空间。对于这两家公司的平静分手,反倒是资本市场表现出了惋惜之情,相关公告触发了中国平安在内地及香港股市中的下跌行情。

  如果回顾包括四大行在内的引入外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外资金融机构多是以战略投资者和长期利益相关者的身份进入,但是最后却往往以类似于财务投资者的身份退出。两者的区别就在于,救急与救穷、投机与投资,大多数情况下外资是以救穷的名义来救急,以投资的名义来投机。对于中国金融机构而言,也只有自身股权拥有长期价值的时候才会吸引到海外投资,但当外资自身陷入困难中,或者股权投资暴利实现之时,当初的战略投资者就会显现出更多的资本投机属性。

  可见,平安蜕变与汇丰瘦身堪为国内外金融界瞬息万变的一个写照,也让中国金融界精英看到了可能与世界巨擘比肩的希望。实践表明,自由竞争气息远比行政呵护更能激发金融企业的活力,也更有助于国内金融业的健康发展,主管部门只要做好扎实的制度维护工作,后起之秀破茧而出将成为必然。而对于单个的金融机构而言,也需要厘清心态,切莫高估外资战略投资者的长期持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