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塘蒋家属砖塘镇黄丫桥村9组。文革时黄丫桥村叫黄丫桥大队。作为区域名称,盖因这里有一座距今有500余年历史的桥。该桥宽3米、长5米,单孔石拱,初建于明朝正德年间,清光绪17年(1892年)当地富绅肖耀南、肖海帆父子牵头进行了整修改建。整改后的黄丫桥,桥头有凉亭,亭中有桥碑。亭西有树荫掩映的农舍,沿石级上到坡顶,一条叫黄丫桥的小街扑面而来。
至于为什么叫黄丫桥,相传与一个路过此地讨饭的小姑娘有关。在得知乡民要在这里建一座桥的消息后,小姑娘不顾自己乞讨的身份,执意要将乞讨得来的20块铜板捐出来修桥,而且,还要一起参与建桥。石桥落成后,小姑娘唱着山歌继续去乞讨: 一人挑石难上坡,众人抬来石头多;修成石桥好过路,黄毛丫头唱山歌。黄丫桥因此而得名。
世易时移,文革末期,在古桥下游500多米处的曾家岭脚下,新建了一座能够通车的桥,不知为什么,还是叫黄丫桥。曾经的官马大道上的黄丫桥被冷落了,桥西的凉亭早已倒毁,桥碑也早就破败。但500年前的这座古桥在行政区划上属于祁东县步云桥镇油丝塘村,欺世盗名新建的黄丫桥属于祁东县砖塘镇。
在黄丫桥范围,除了500年前那位乞讨捐钱修桥的黄毛丫头,能够载入史册的还有抗战老兵肖远湘和抗美援朝战士蒋庆嘉。
在目前湖南已发现并确定的477位抗战老兵中,生于1922年的肖远湘是其中之一。肖远湘现住黄丫桥村6组。是一位曾经侥幸躲过一次“抽壮丁”的老人。1942年,肖远湘面临再次被“逼丁”的危险,主动加入国民革命军新编20师(威远师)59团。部队在江西新余驻扎期间,肖因病返乡休养。回家后不久,“催兵人”又至,肖远湘再次入伍。1944年,回乡探亲的肖远湘,因湘桂铁路中断而滞留家中,自此离开部队。如今,已经90多岁的老人还坚持下地,种黄花、摘黄花,在记者面前高唱《大刀向日本鬼子头上砍去》。
蒋庆嘉是我亲叔叔,系第一批抗美援朝战士。据说在一次接近三八线的战斗中身负重伤,还没有治好就被拉回了老家洪塘。一说,我叔叔深知自己将不久离开人世,死活都要回归故土。回家1年后即与世长辞。我婶婶带着唯一的女儿改嫁到步云桥镇杨家台水库边上的一个村子。其所遗弃的那间房子,在我父亲被打倒后,母亲带着我们兄妹5人住了进去。1975年,我叔叔的女儿曾经回到洪塘小住过,此后就再没有见到。
不能忘记的,还有最近10年发生的两件“大事”:一是2003年祁东县河洲镇淘金村部分村民,因拒交镇政府征收的“建校集资款”,而冲击镇政府财政所后的第4天,砖塘镇小双口村、黄丫桥村等村村民,因村级财务管理问题到镇政府上访并冲击了镇政府,洪塘蒋家是否有人参与,由于远离故乡,至今不得而知。二是黄丫桥一村干部非法回收轮胎,焚烧后提炼黑油,造成严重空气污染,遭到村民举报,受害村民包括曾家岭和洪塘蒋家。举报者姓曾不姓蒋,是为遗憾。(蒋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