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政悬崖是做戏


  奥巴马继任之后的第一大难题就是“财政悬崖”的问题,这几乎是全球性的共识,各大媒体都在炒作这方面的消息。美国财政部10月31日表示,预计美国联邦政府的公共债务总额将在今年年底触碰16.4万亿美元的上限。与此同时,美国联邦政府10月份预算赤字为1200亿美元,超出经济学家此前平均预期的1140亿美元,高于2011年10月份的980亿美元水平。

  此事意味着,美国国会势必再次展开提高债务上限的讨论,已经平息一段时间的“驴象财政缩减之争”再度拉开帷幕。11月12日,结束休会的美国国会必须在年底前努力拿出方案,规避6000亿美元的“财政悬崖”。

  “财政悬崖”这个概念最早的提出者是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泛指2012年底、2013年初,布什减税政策即将失效、加上开始生效的政府削减开支政策,这将导致的“休克式”财政紧缩。因为美国政府财政开支被迫突然减少,使支出曲线状如悬崖,故被称作“财政悬崖”。

  说起来挺玄妙,但认真考量,财政悬崖的核心无非是“美国国债余额上限”是不是可以被大幅度突破的问题。只要可以,财政悬崖就不是问题。那美国“国债余额上限”是不是可以被大幅上调?当然可以。这不是“财政悬崖”所致,而是美国目前经济结构和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必然抉择,它关乎美国的核心利益,不是谁可以任意阻扰的。

  原理大致如下:美元作为全世界最重要的储备货币,这是美国宁可通过发动战争也要维护的核心利益。既然要维护这一核心利益,美国的贸易赤字就必须刚性存在,按格林斯潘的说法,美国的贸易赤字是在向全世界提供流动性,因为各国贸易结算离不开美元,而美元的获取必须通过向美国出口。试想,如果美国对所有国家的贸易都是平衡的,那世界其它国家从哪获取美元?国际贸易、尤其是资源品贸易又如何顺利进行?

  根据“私人部门收入额+政府部门收入额=经常项目收入额”这一会计恒等式我们可以得知,如果私人部门拒绝收入减少,那么经常项目的逆差,必然意味政府财政赤字。这就是美国的情况,私人部门千方百计增加收入,而经济结构又决定了美国贸易赤字不会减少(美国不生产一般性消费品必须进口),所以,美国的财政赤字不会减少。

  明白以上原理,我们的结论是:美国为了其绝不会放弃的核心利益安全,不可能减少贸易赤字,也就无以减少财政赤字,从而必须允许国债余额不断突破上限。

  我敢肯定地说:美国人、尤其是美国的高官和高参、而且无论是驴是象对此全都明白无误。既然如此,大大方方地推高美国国债余额不就完了,为什么还要展开“驴象之争”?妙就妙在这儿。

  美国实际在玩一场“鱼和熊掌都要兼得”的游戏。按照“特里芬困境”所阐述的原理,一方面,美国需要通过贸易赤字输出美元,并获得相应的巨额发钞税;另一方面,过多的贸易和财政赤字又会减低美元持有者信心,不愿意持有美元。现在的美国正是处在“特里芬困境”的极致状态――明知道贸易赤字必须增加、国债余额必须大幅提高,但在金融危机、经济停滞的状态之下,这样的提高,会对美国核心利益――美元地位构成威胁,非常容易引发美元的全球性抛售,重构国际货币体系,这是美国的死穴。

  怎么办?用一种力量“制约”美国政府债务的不断扩张。让这个“制约”告诉世界:美国政府赤字不会无度扩张,从而强化世界对美元信心。但这个“制约”真能形成制约吗?美国财政赤字真会因此而减少吗?事实告诉我们:不会。今年10月份美国赤字预算从去年的980亿美元上涨到1200亿美元,同比涨幅高达22%就是例证。其实,何止10月份,过去美国的财政赤字一直都在上升。

  正是因为这样的逻辑原理支撑的结论:“财政悬崖”不过是美国“驴象两党”演给世界看的“一出戏”而已。中国不要上当,用人民币升值去达成中美贸易平衡的努力注定是失败。因为,全球化产业分工已经完成的前提之下,以经常项目收支平衡所观察的汇率平衡点已经不复存在。事实已经证明,打从2005年7月21日汇改之后,人民币对美元已经升值30%,但中美贸易没有平衡,中国对美贸易顺差的下降仅仅是美国因危机而需求减少所致,这一点美国人心知肚明。

  那为什么还要压制人民币升值?因为美国为了自身的利益,必须制造中国危机。只有中国危机出现,美国金融机构才会通过洗劫中国获得足够的利润,并借以实现美国的经济增长,减少债务负担,同时强化美国在全世界的统治地位。中国危机的风险何在?实体经济。过去30年,在出口导向之下所形成的实体经济存量资产现在已经变得十分脆弱,它必然在人民币大幅升值过程中大批死亡,进而拖累金融业一起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