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新闻里播报了一条消息,说的是航空兵冯思广在夜间训练时,飞机发动机突然停车。为了避免飞机坠落在济南人口稠密地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冯思广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和中队长张德山一起果断改变飞行轨迹,自己却因错过跳伞最佳时机英勇牺牲。看了这段新闻,很多企业家无不感慨:要是自己的员工也都能像冯思广这样负责任该多好啊!为什么要这样说呢?难道企业的员工没有责任心吗?
其实,很多时候,员工不是没有责任心,而是责任心不够。比方说,有一个老板交代他的助理一件事情,然后就出去了。等他回来的时候,助理已经不在了,再见到他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于是就问他事情做得怎么样了,他却回答说还没做,老板问他为什么不做,他说已经下班了,所以就走了,听他这么说老板也就没再说什么。后来又过了一天,等到再次问他做得怎么样的时候,他还是说没做,那么他为什么上班的时候不做呢,他的理由是不会做,老板也不着急,所以一直没做。听到这样的话,老板真的很恼火。
很多时候,员工即使不会做也不会告诉老板,并且他会认为时间与他无关、好坏与他无关,你关注不关注也与他无关,这种不关心看起来是不配合,其实就是对工作不负责任。为什么会这样?没有很好的合作,原因就在于责任不明确,当他不需要负责任的时候,他的行为就会懈怠。所以,不负责任不是心态的问题,更多的是行为问题,它体现的是一种行为。正是由于他的行为懈怠,所以才会让你感觉他不负责任。那么,如果要改变这种行为,让他很好的配合你的工作,就要给他明确的职责,有了责任就有了行动。
责任这个词,在我们的工作中经常提到,那么,到底什么是责任呢?其实,对责任的最简单的理解就是立足岗位,尽心尽责。对于企业来说,员工的责任就是工作的职责,具体体现在责任心上。也就是说,有了职责,他的责任心才会增强,而员工的责任心则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基础。如果没有一群负责任的管理者和员工,老板再有能力,设备再先进,企业也不可能发展起来。所以,任何企业的存在与发展,都离不开一批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员工。
因此,企业要对员工负责,员工也应该对企业负责。每一个岗位、每一项工作,对企业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不能有半点的闪失和错误。所以,作为一名员工,不论你是在什么企业,在什么岗位,都需要尽职尽责。只有岗位的不同,没有责任的不同。所以,要明确职责,提高员工的责任心。
责任心强的员工比例越大,企业则越强。责任心强的员工,他会站在企业发展的角度思考和行事,并且能自觉的履行岗位职责,他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什么时候做,该怎么做。同时,员工具有了责任心,他就会一心扑在工作上,以良好的工作态度,自动自发的合作意识,用心用责做好每一件事,促进企业的发展。
责任心强的员工比例越小,企业则越弱。就像那个朋友的助理一样,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在工作时一定不会认真,他的工作有没有成绩,会不会很细心,他不会去检讨,当然也不愿去承担工作失败的后果。所以,他和别人合作的时候,就不会有合作的态度,或者是会想方设法推脱、找客观、找理由,甚至会情绪化地对待工作。
但是,员工具备了责任心还不够,更为关键的是要把这种责任落实到位,以促进员工之间的分工合作。做到这一点,需要两个方面的努力:
一是建立制度,责任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很难考察是否有责任心。但又必须把这种抽象的东西具体化,那就要用制度来规范,明确的界定员工的职责,用制度监管职责的执行。当然,还要有激励的制度来激发员工的责任心,比如奖励制度。所以,建立有序的章法制度,以制度明确责任,以制度监督职责。用章法说话,依制度办事。
二是建立关系,让企业和员工有关系。就像谈恋爱一样,你为什么对一个女孩子非常关心,而对别的女孩子不关心呢?因为你喜欢她,她是你女朋友,所以你才会关心她,对她负责,别人不是你的女朋友你也就自然不去关心,道理就是这么简单。对企业也是这样,你为什么要对企业负责,要对你的工作负责?不仅仅是你有一份责任在里面,更多的是你和企业存在着一种关系,这种关系会让你感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责任不一定是硬性的制度规定,还可以是“软”要求。
制度指南
1、不负责任不是心态的问题,更多的是行为问题,它体现的是一种行为。
2、对责任的最简单的理解就是立足岗位,尽心尽责。
3、有了职责,他的责任心才会增强,而员工的责任心则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基础。
4、只有岗位的不同,没有责任的不同。
5、建立有序的章法制度,以制度明确责任,以制度监督职责。用章法说话,依制度办事。
6、责任不一定是硬性的制度规定,还可以是“软”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