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中共黔西南州委党校 黔西南州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内容提要:知识是一把“双刃剑”,具有“开放”和“封闭”两种特性,先进和落后的始作俑者都是知识。科学是不断求知的过程,科学素质的提高体现在克服知识障碍的思想行动上,克服知识障碍是提高科学素质的根本。解放思想必须突破知识障碍,而解放的思想又反过来给突围知识障碍提供觉悟和力量。
关键词:知识障碍;科学素质;超越知识;解放思想
一、 知识的“反力量”——知识障碍
四百年前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具有正反两种力量。落后地区之所以落后,并非落后地区人群缺少知识,而是源于发达地区的知识系统已经升级若干版本,落后地区却依然被束缚在旧有的知识系统之中,这个知识系统就成了阻碍进步的反力量——知识障碍。
知识是一把“双刃剑”,具有“开放”和“封闭”两种特性,先进和落后的始作俑者都是知识。每一种知识都会打开一扇窗户,同时也会在视界里筑起一道围墙,让人认为“世界就是这样”,于是便在这片知识天空下固步自封,停滞不前。可以用一句英文来描述知识障碍:Another world, another boundary(另一个世界,另一个边界)。每一种知识都能开辟新世界,但新世界同时又是新的边界(障碍)。每一种知识都会形成先入之见,每一种先入之见都是一道知识围墙。知识障碍不是没有知识,而恰好是知识(甚至丰富的知识)成为打开另一片知识天空的障碍,这就是知识的“反力量”。
“发展”的意思——“发”乃始发,“展”是展开,如果万里长征只走开头几百里就停止不前,出发却没有展开,“发”而不“展”,就是受到了知识反力量——知识障碍的束缚。如果一个地方、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人,所确立的价值取向是前进和发展,那么知识障碍生发的“反力量”会异常可怕。本来知识的作用是让我们清楚有效地应用事物,但知识的“反力量”却会遮蔽慧眼,让我们看不到最平常的事物及其本质。如20世纪90年代国家投资建设天生桥水电站,建设队伍驻地原计划建在兴义县城西南外围,但当时地方领导有一种丰富完备的知识系统,其思想并为这种知识所障碍——认为建设驻地占用耕地、城市人口增加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等——而拒绝建设大军入住,遂使兴义城市发展失去一次难得机遇。在世纪之交,整个地球人都在瞩目和赞颂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英雄比尔·盖茨,可是比尔·盖茨也曾遭遇知识障碍而险被埋没。20年前网络兴起时,比尔·盖茨曾说过去是PC(个人电脑),现在是PC,将来还是PC,PC就是一切(PC is everything)!难怪其操作系统叫“个人电脑操作系统”。如若他执著其说并付诸实施,可能比尔·盖茨在网络普及之前就销声匿迹了,幸而他迅速克服“个人电脑”知识障碍,使其操作系统在网络时代依然称霸全球。
在竞争惨烈的开放社会中谋求发展,被知识障碍慧眼的“无明”是最可怕的状态,佛法大师冯达庵说:“无明有浅有深,浅者属烦恼障,深者属所知障。”(《佛法要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446页)可见成事不足,知识障碍是最深的根源。伟大思想家梁漱溟说,“高明的人通达无碍,……没有滞碍,什么事情都看得很通;有碍,是你自己在那里给自己设了妨碍,原来是可以不必的,高明人他就超出来了。”(《这个世界会好吗》,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第30页)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笔者曾教授八年计算机课程,教了五千多学员,我始终传达一个信息——学习计算机知识本身是小学问,而通过感受引领时代潮流的信息技术,从而克服知识障碍,避免知识“反力量”的反作用,才是最重要的收获。
二、 克服知识障碍是提高科学素质的根本
科学是不断求知的过程,此阶段认知要被下阶段认知修正和充实,而下阶段认知又会被再下阶段认知修正和充实,这个过程永无止境。如果一个地区、一个民族遭受某一阶段认知的限制而动弹不得,科学便不复存在。科学不是产生于某个阶段和某个方面的真知,科学是把无数真知像珍珠般串联起来的过程;因此最重要的科学素质,不是拥有阶段性认知的多少,而是持续不断超越知识、开创认知新阶段的能力。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人,拥有这样的能力,它就有不断创新、跨越发展的动力和希望。
要做到把真知像珍珠般串联起来,必须克服阶段性和局部性知识障碍,持续不断追求“Another world, Another dream(另一个世界,另一个梦想)”。没有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就根本不可能有科学能力,但如果被阶段和局部性的“科学知识”框住,科学能力就会消失。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在1930年出版的《利息论》一书中说:“风险与知识呈反方向变化。”这个观点并不完全正确,因为人一旦遭遇知识构成的障碍,则是最大风险,人受限于丰富知识构成的坚固障碍,就会固执己见,最后因丧失科学能力而导致失败。
《货币战争》畅销书作者宋鸿兵说:“我们知道我们知道的,我们也知道我们所不知道的,但是我们却不知道我们不知道的。”(《货币战争2——金权天下》,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9版,第258页)知道自己知道的东西不足为奇;有些东西自己虽然不知道,但能够明白所以不知道的缘由,这就是伟大哲学家冯友兰说的“谁若知道了不可知是不可知,谁也就总算对于它有所知”(《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93页),于是就会有预警心理以防不测;而“不知道我们不知道的”,就是遇到了知识障碍。人永远都会面对未知世界,人没有办法全知天下和未来所有信息,因此最令人赞叹的,是那些永远面对未知世界,却能够超越知识、克服障碍、解放思想、出奇制胜的人,这些人神奇地超越、回避了知识构成的障碍和陷阱——成为“不知道我们不知道”的人!宋鸿兵认为,“中国最缺乏的不是某个专业方面的专家,而是能打通各个领域之间壁垒的战略思想家。”(同上)专家是最容易在知识上生起障碍的群体,在发展战略层面,把专门知识利用得最好的人并不是专家,而是战略家,因为战略家具有高超的科学素质,能打破专门知识的障碍,把不同的专家知识恰当地放在全局层面的不同战略位置上,使其发挥最佳效用。
老子《道德经》第71章写道:“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东西,这是可贵的;对自己应该知道的东西却不知道,这就是头脑有病(sick-minded)了。有道者头脑没病,是因为他把病当作病(who recognizes sick-minded as sick-minded);把病当作病(没有病态心理),于是他就没病了。《庄子·养生主》说:“吾生也有崖,而知也无崖,以有崖求无崖,殆哉矣!” 那么如何做到“知不知”呢?这就必须有道的智慧,不能只是一味地学习知识(以有崖求无崖)。佛家认为“一法通则万法通”,这个“一法”就是道家的“道”,就是大智慧,人无大智慧便是一种病态。没有智慧是产生“芝诺定律”的根本缘由。曾经有一位学生问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老师,您的知识比我的知识多许多倍,您对问题的回答又十分正确,可是您为什么总是对自己的解答有疑问呢?”芝诺顺手在桌上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然后说:“大圆圈的面积是我的知识,小圆圈的面积是你们的知识,我的知识比你们的知识多。这两个圆圈的外面就是你们和我无知的部分,大圆圈的周长比小圆圈长,因此,我接触的无知的范围也比你们多。这就是我为什么常常怀疑自己的原因。”(转自文若愚编著《道德经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年版,第420页)知识越多,无知也越多,这就是“芝诺定律”。必须获得道家的“道”和佛家的“法”,才能突破“芝诺定律”,治好“不知知”之病,这就是佛家说的“一真法界”。在一真法界,是以一道驭万有、一法通万法,完全超越了知识,突破了知识障碍,获得了健康精神,这是最伟大和了不起的“科学素质”。
美国作家杰夫·豪(Jeff Howe)创作的《众包》,是一部超越知识的杰作。价值中国网CEO林永青先生在给笔者一则微博的回复中说,他2009年为《众包》一书写序通读该书,有一句话印象最为深刻:“一个组织无论多么优秀,也要记住一点,那就是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才,永远在你的组织之外。”套用这句新产生的名言,可以说“世界上最有用的知识永远在你的知识围墙之外”,因此追求卓越需要不断求索,不断打开新的认知世界。科学素质的提高体现在克服知识障碍的思想行动上,因此获得道法智慧,克服知识障碍是提高科学素质的根本。
三、 解放思想必须突破知识障碍
毛泽东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一文中说:“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具体说,通过感觉得来并存储于大脑的信息称为“记块”;记块被生物钟提示功能提取并暂时存于思维中枢的结果是“忆块”;大脑中的记忆分子摩擦碰撞,引起某些信息子的规则排布,在三维空间产生电流,引起脑细胞活动,于是记忆中的知识信息被定向组合成“思块”(思维、思想);而最后通过语言、行为等完整复杂的神经调节机制表达出来就是“能块”(参见百度百科《思想》词条)。所有感性认识都是记忆,所有记忆都是知识信息,而思想是建立在知识系统之上、经过逻辑选择和判断组合的信息。思想是人类思维的特质,是一切行为的基础,只有人类能将复杂的思想表达出来,人因思想而伟大、崇高。思块没有社会价值,但它决定大脑知识储存的状况和能块的发挥,思想对客观现实发展具有强大的反作用,正确思想一旦为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拥有与时俱进的行动能力(能块),必须依赖思想的解放(思块组合),思想解放又必须突破知识障碍(记忆更新),而解放的思想又会反过来给突围知识障碍提供觉悟和力量。
19世纪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说,“未来属于两种人:思想的人和劳动的人。实际上这两种人是一种人,因为思想也是劳动。”这里“思想的人”实质是不断解放思想的人。在知识经济、信息时代,所有成功都是赌未来,有知识障碍、思想陈旧的人,他永远不会准备和投资未来。2010年国庆期间,新任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省长赵克志来到兴义贵州宜化考察,询问“在贵州投资有什么困难和想法?”宜化公司董事长说“贵州思想不够解放”(《金秋,金州大地书写发展新诗行》,《黔西南日报》2010年10月3日)。思想解放是一个知识突围、克服障碍的过程。框框套套都是既有知识结构,这些知识结构一旦形成铜墙铁壁把人包裹起来,科学素质丧失,道法智慧堙没,那么无论知识围墙中人有多么坚不可摧的信念、多么刻苦劳作的精神,以及拥有多么巨大丰富的资源,皆与未来成功无缘。
“与时俱进”是一种道法智慧,是克服知识障碍、解放思想的尚方宝剑,同时只有克服知识障碍、解放思想才能造就真正与时俱进的智慧素质。中国改革开放就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突破知识障碍的过程,而邓小平则是持续不断突破知识障碍的大师,市场经济、一国两制等都是突破知识障碍的伟大思想和实践成果。造成先进、落后的根源归结到一个点上,就是思想是否解放、知识障碍是否打破,而不是有无思想、有无知识和思想多少、知识多少的问题;不能克服知识障碍,那么知识越丰富、思想越深刻,便会越自我满足、越固步自封而停止不前。人是知识与观念的动物,人非如此知、如此想,便不会如此行,所以解决人的问题,克服知识障碍是关键。
《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是突破知识障碍的最高境界。人但凡“生其心”,境界和障碍便会立即显现,把“心”生在“无所住”之境,知识障碍就克服了。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浪淘沙》说:“一泊沙来一泊去,一重浪灭一重生;相搅相淘无歇日,会教山海一时平。”施肩吾《步虚词》说:“伤见路边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宋朝陆游《游山西村》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三首禅宗古词说明,唯有不断进行知识突围、思想解放,方能见着“一泊来”“一泊去”、“一重灭”“一重生”、“一重尽”“一重新”、“疑无路”“又一村”的全新景象。
读书学习是在他人思想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但如果不突破知识障碍,不从他人思想中解放出来,便不会有自己的思想。为什么有“书呆子”这个词,为什么有的人书读得越多越傻,因为沉进一个知识系统中,知识就成为障碍把思想埋葬了。一旦知识成为障碍,那么不读书还好,一读就现障碍、生烦恼,只有突破知识障碍,读书才会长智慧、生喜悦。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就是因为完全相信书本,会被知识障碍的反力量束缚,使人动弹不得而憋死其中。
落后地区实现跨越发展必须发挥后发优势,而能否吸收先发者经验、利用先发者条件,完全取决于克服障碍、解放思想的程度,要克服知识障碍和解放思想,后发优势才会显现出来并被充分利用。明明是别人做失败的事而我们重复去做,明明是别人做成功的事而我们却不知道去做,这都是知识障碍的结果。栗战书书记今年四月在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说:“善走别人走过的成功之路,不走别人走过的弯路,敢走别人没有走过的新路。”这里的“善走”、“不走”、“敢走”,都是突破知识障碍、解放思想的果敢行为。后发优势是潜在而非现实的,只有通过努力创造条件,才能使潜在变为现实,而这个“变现”过程,必然是克服知识障碍和解放思想的过程。
陈嘉珉(1958—),黔西南州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主要研究周易管理哲学、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经济思想、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