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证券获特批上市的消息无异于一颗“深水炸弹”,也在市场中引起强烈的反响。即使如传闻所称其“A+H”模式发行新股融资不过10亿美元,但对于市场来讲,银河证券的IPO不仅仅只是上市本身,更在于背后的特批。
其实,《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的第九条规定早就为某些央企的特批上市埋下了伏笔。而在A股市场上,因特批而成功实现上市的不在少数,像中国中冶、中国建筑、中国水电等都是其中的“幸运儿”。如中国水电发行新股时,其设立时间并未满三年,如果走正常的程序,根本不可能通过发审委的审核,但因为有了特批,同样能跻身于资本市场。
A股中通过新股IPO或借壳方式上市的券商已达19家,像中信证券在上市前与其时的长江证券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但其最终借助于资本市场实现了做大做强,并将其它券商远远地抛在后面而成为国内券商业中的“超级航母”。同样是老牌券商,同样是券商中的“巨无霸”,银河证券多年来抱有上市的梦想,但却一直“游离”在资本市场的大门外。毫无疑问,早日成为上市券商中的一员,将梦想变成现实,对于银河证券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显然不言而喻。
但在历经多次重组之后,因为大股东变更为中央汇金公司,银河证券陷入了“一参一控”的泥潭而无法满足新股发行的相关规定。因此,银河证券要想实现上市,只有走“特批”这条路。
与诸多新股一样,特批上市股同样演绎着高价“圈钱”、破发以及回报率低的故事。IPO前中国中冶面值为0.30元,发行价格为5.42元,按1元面值折算,其发行价格高达18.07元,对于大盘股而言,这个价格绝对不低,其新股发行即属于赤裸裸的“圈钱”。目前像中国中冶、中国建筑、中国水电等特批上市股,股价破发幅度均较大,投资者也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证券市场最重要的是“三公”原则,而特批上市则明显造就市场新的不公平。这主要表现在:其一,对其它拟上市公司不公平。数据显示,截至9月13日,在审拟上市企业达754家。新股发行上市呈现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格局,银河证券因为特批,上市融资、挂牌有了保障,不存在“被否决”的风险,这对那些苦苦等待过关的在审企业来说很不公平。
其二,对市场不公平。目前的新股发行仍然处于核准制阶段,注册制还只是“影子”。既然要实现上市,那么就必须符合监管部门制订的相关规章制度,只有跨过了规章制度这道“门槛”,其才有资格发行新股。在市场游戏规则面前,理应做到一律平等,特批发行则打破了这一“潜规则”。
其三,对投资者不公平。虽然证监会发审委常常遭遇诟病,但众多拟上市企业被其挡在门外,说明发审委在为上市公司把关方面还是能够起到一定作用的。因为特批,过会变成了必然,那么,拟上市公司的诸多问题就可能被隐藏,进而危害到二级市场投资者的利益。
A股市场中存在着太多的“权贵”,特批上市公司即是其一。A股市场近年来频现“熊霸全球”,“三公”原则被践踏难辞其咎。特批上市,该从市场中消失了。
特批上市造就市场新的不公平
评论
编辑推荐
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