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能让企业战略活起来?


如何能让企业战略活起来?
文交广企业管理咨询公司首席专家谭小芳

 


前言:

战略来自何方?领导者在战略过程的哪个位置扮演过出色的角色吗?如果没有,那么领导者们如何将自己重新变回战略家。企业的发展及其规划有其时间性、科学性和前瞻性。对大部分企业而言,战略管理始终是企业管理中的弱项,当然,要轻松驾驭战略,在管理中从战略的角度进行合理有效的创新无疑更是一大挑战。如何能让战略活起来?

国内企业到底有没有战略呢?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国内经济30年的高速增长,催生了外延式企业发展模式,靠着政策机会和消费市场机会,赚钱可谓是省心又省力。而今,政策偏向于一小撮国企,客户需求偏好又愈加变化无常,专注于内在管理的企业,一夜之间发现自己站错了位置,往日的生财之道,突然失灵了。

著名企业战略管理研究专家谭小芳老师(官网www.tanxiaofang.com)认为,战略,不是一堆数据、理论框架、方法工具的作业成果。战略的基因,在于创新,在于别处心材的创造性设计。循规蹈矩的分析,只能是年年走老路,毫无竞争力可言。

战略规划制订是企业发展中的重要环节,企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优秀的战略规划。战略规划可以说是“企业家”的必修课,企业家大都清楚“战略规划”的重要性,却不太清楚战略规划如何做、有哪些关键举措,企业战略管理专家谭小芳老师总结出以下“企业战略规划八要素”

一、战略商机

二、核心竞争力

三、比较竞争优势

四、战略目标

五、战略路径

六、战略主体

七、战略保障

八、战略管控

很多人提到战略管理的时候,也许会感觉到战略管理是一个虚的东西,让人摸不到边际。但是通过笔者的战略管理实践,认为战略管理是务实的,企业在进行战略管理的时候要本着可操作性的原则。是务实还是务虚关键要看管理者本人是什么态度,想以战略管理提高自己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那么就以一种务实的态度来进行企业的战略管理,那么战略管理也就不再神秘。

有人强调执行,有人强调细节,但这些说法都只从特定的角度说明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著名战略管理专家谭小芳认为(预定战略管理培训,请联系13938256450)在“执行”与“细节”之上,有一个更重要的东西在决定着企业的命运与前途,那就是战略。美国人马克·麦克内利挖掘我国《孙子兵法》的战略智慧,写了一本名叫《经理人的六项战略修炼》的著作,非常有名,被微软、IBM等企业推崇,其中译本的封面有一句话非常警醒入:“忽视战略,仅关注战术和执行,就会给企业带来灾难。”今天,把美国学者的这句话奉送给中国企业家们,我想是非常及时也是非常必要的。

当众多世界500强的CEO们在强调“现在是战略致胜的时代”的时候,我们的企业家也在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准备向更多的人传递自己的战略设想了,从重量级的柳传志、李东生等纷纷走到前台,参与各种论坛互动,到众多中、小企业的广宣策略中不断体现自身企业的目标等,不一而足,甚至当你在某个胡同里买茶鸡蛋时,老婆婆一边找你零钱,一边还轻轻的告诉你“因为这个胡同卖蛋的不多,又经常有上班族打此经过,所以决定在此设点”等等。似乎战略及战略管理已经妇儒皆知了。这当然是件好事,至少表明我们的企业家思想上已经和世界接轨了。

著名企管专家谭小芳老师(预定战略管理培训,请联系:13733187876)表示,未来,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将主要取决于企业家的战略修炼。今天和未来的中国企业家,必须能够做好战略上的抉择,塑造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善于分析和把握企业的战略环境。如果中国的企业家在战略定位、战略境界、战略思维、战略运营、战略底蕴等方面的修炼不到家,将会有相当多的中国企业出现战略问题,爆发企业灾难。如果中国的企业家不善于分析环境,不能把握时代的特点,企业就会迷失方向,遭遇难以预料的结局。如果中国的企业家不懂得利用资源、开发资源和整合资源,中国企业的能力、尤其是核心能力就不会培植起来,培植起来了也难以巩固和发展。

战略管理一句话就可以概括:战略就是方向,定位就是取舍,决策就是谋断。但也不可否认——中国企业所犯的最大、最普遍的错误就是战略错误,而更可怕的错误是我们的企业家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所犯的错误是战略性错误而一直在细节上找原因。著名战略专家谭小芳老师表示,中国企业最薄弱的环节是战略环节,最大的误区是战略的误区,最需要转变的是对战略的偏见,最缺乏的能力是制定正确战略的能力,最应当提高的是战略管理水平。

从20年前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普哈拉哈德和哈默首倡“核心竞争力”论,到如今充斥于机场书店林林总总的经管类书籍中的那些“江湖”观点,无不都在探寻企业成功的奥秘,并且给出各种新锐、奇特的观点。有人说“执行决定一切”,有人说“细节决定成败”。没错,执行力、细节都是企业运营所必需的,是数学意义上的必要条件,那么什么是企业成长的充要条件?100多年来企业成长的实证经验告诉我们,持续拥有一整套凸显创新性、差异化、个性化,符合社会需求的商业模式,是决定企业不断成长、持续成功的根本所在,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企业战略。没有战略的企业可以“火”一时,但“活”不了一世。

企业战略管理中考虑如何利用自身有效的资源/资产,在充满竞争的环境下去满足顾客的需求,从而实现价值的创造。而这种考虑,被称为企业战略管理。比如,中国有句古话叫“事不过三”,言下之意就是好事不会一直光顾你。当你连连顺利的时候,你就应该注意了,此时要戒骄戒躁,不要被胜利的喜悦冲昏了头脑,应该有居安思危的意识。

谭小芳老师了解到,李嘉诚多年来一直秉持这样一个观点:经商必须有正确的经营观和使命感。他特别指出:企业在经营顺利的时候,如果已持续扩张三年,就要对加大投入保持警惕。他说,如果连续出现三年的好光景,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一种良性循环,以为这种大好局面会像四季轮回一样一直持续下去,于是拼命地扩大经营。此时的状况就有可能是投资战线过长,摊子铺得过大,给后续经营埋下危险的种子。因此,他经常告诫身边的人,做生意,如果大前年赚钱了,前年赚钱了,去年也赚钱了,假如今年还能继续赚钱,那就再好不过了。

然而,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连续赚了三年,那么第四年谁能保证还会赚呢?所以,作为一位有前瞻性眼光的领导,就要有“赚了三年后退回一年份”的想法。如果有了这个经营思维,你就不用惊慌,因为不慌张,所以就能自如地处理事务,这时候智慧也就出现了,保不准在第四年还会出现赢利。这就如“尺蠖虫”,它在前进时总是弓着腰,前进两寸又退回一寸。赚了三年,第四年你还想赚,就是像尺蠖虫的身体,此时已经完全伸直,以致无法后退,死亡已悄然降临。死亡好,还是退回一年份能生存好?当然是生存比较好。这样“一弓一屈”,才能第二年再赚,第三年、第四年还要赚,做企业就要有这种想法。

看起来很简单的道理,但是现实中,我们的许多企业都在干着一些“本末倒置”的事情,就像德鲁克说的,企业除了营销和创新,其他的都是成本,实际上现在的许多企业就在干这种不赚钱的事情,我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很多企业确实是在干着只增加成本,而不赚钱的大事!重生产轻营销,几乎是所有生产加工型企业的惯性思维,他们的脑子里总是充满了对产品的精益求精精神,却没有用心去了解市场的需求变化,虽然质量是免费的,但是只有客户需要的质量才是免费的!

总之,多年的咨询实践告诉我,一个企业的“大成功”(例如:连续三年业绩翻番)往往是战略管理的成功。战略有问题,单纯靠改善内部运营效率,业绩改善的效果有限。企业战略管理要站得高,才能看得空,从而看得远——我们只有忽视眼前的浮云,穿透过去,目空这一切,彻悟“神马都是浮云”——才能看到本质,这也就是战略布局。谭老师强调:只有解决了战略问题,企业才谈得到生存与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