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努力营造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
——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之二
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
“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这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递出来的重要亮点,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导向意义。
首先,这体现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某些投机取向的有力反拨。近些年来,房地产泡沫连手金融投机和资本炒作,使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价值倒挂日益明显,投机氛围日益浓厚,各方面的资源纷纷流出实体经济,乃至部分地方出现“产业空心化”的严重问题。数据显示,2009年浙江省100强民营企业排行榜中,有60余家非房地产行业的企业涉足房地产开发,制造业销售额度仅占企业销售总额的60%。
更强有力的证据是近些年来频发的所谓“用工荒”。我国原本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最丰富。据测算,从1982年到2013年,我国的劳动年龄人口规模扩大了3.39亿,年均净增加1094万人,就业压力非常之大,怎么会出现招工难呢?原因主要应该在于中小企业付不起够高的劳动报酬。投机和泡沫经济极大抬高中小企业基础成本,极大压缩中小企业利润空间,压力最后传导到人数最多但组织度最低的劳动者,他们不得不用脚投票,这就是招工难的实质。
如果再不回归实业致富的基本常识,甚至还有可能出现“企业家荒”。前不久,由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发布的“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报告”显示,对“目前愿意做实业的企业家越来越少”的说法,73.1%的回答是“非同意”或“比较同意”;对“若再给一次机会,是否愿意再做企业经营者”的问题,30%的回答是“不愿意”,比2010年又高了2.8%。
其次,这也体现了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刻反思。美国原本是个制造业大国,在全球制造业总量中,份额长期以来不低于1/5,稳居世界第一。但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信息化的萌芽和发展,制造业一度被认定为“夕阳产业”而遭“挤兑”。次贷危机爆发前,金融、房地产服务业的利润总额占到美国企业利润总额的40%以上,美国标普500强企业的总利润中也有25%—35%是由金融和房地产业产生,这明显是非理性繁荣,偏离了价值基本面。美国已吸取教训,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开始了“再工业化”,相当程度上就是重振制造业及实体经济。2009年12月,美国总统执行办公室公布《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详细分析了重振制造业的理论基础及优势与挑战,并提出七个方面政策措施。已闹腾整整三个多月的“占领华尔街”运动声言不达目的不罢休,或许会从另一个侧面强化美国的再工业化。我国2010年刚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制造大国,更应该吸取教训,倍加珍惜好不容易培育出来的竞争优势。
第三,这更体现了对中华民族价值观念的坚定恪守。中华民族历来主张劳动创值、勤劳致富,反对投机取巧,“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左倾”教条盛行的年代,我国一度不承认劳动之外的因素也能创造价值,彻底取消包括股市在内的虚拟经济形态,直到党的十六大才明确提出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当务之急是防止矫枉过正,旗帜鲜明地倡导尊重劳动价值,倡导发展实体经济,倡导虚拟经济服从和服务于实体经济。
应该承认,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不是纯之又纯的,不劳而获者有之,非法牟利者有之。但是,从源头看,非公有制经济主要是以草根创业如卖大碗茶起家的,一开始就是实业致富的样板,一开始就是实业兴邦的榜样。如今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的半壁河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成为先富起来的群体,更应该知恩图报,以自己的实力与行动亲实业、远投机,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也唯其如此,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才能更加健康成长,非公有制经济才能更加健康发展!(本文执笔人欧阳君山)
文章刊发于《中华工商时报》2011年1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