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理人职场竞争力的六脉神剑
文/交广企业管理咨询公司首席专家谭小芳
前言:
许多职业经理人在职场的沉浮起伏,有的笑傲江湖,成为职场的常青树;有的曲折坎坷,在职场上郁郁不得志。为何会如此呢?究其原因,归纳起来,终究有三点原因,硬实力不够硬,软实力不够软,巧实力不够巧——当今时代,现代人在职场中的竞争力既包括“硬实力”(学历、资格证书、专业技能、办公自动化运用能力、外语能力),又包括“软实力”(态度、经验、人脉、个人形象、获取情报能力),这两年又兴起了巧实力,但遗憾的是,职场的发展并没有引起职业经理人的足够重视。
著名企管专家谭小芳老师认为,职场中很多拥有傲人学历的人士之所以没有获得成功,并非是“硬件”出了问题,而是“软件”出了问题。他们认为自己太优秀,或喜欢单打独斗,缺乏团队合作精神;或不肯主动付出,没有奉献精神;或希望工作环境好,缺少吃苦耐劳精神;或遇到挫折就退却,缺少企图心!一个人身上的“软实力”比“硬实力”其实更重要。“硬实力”中的学历专业技能,通过一定时间的学习,是能够掌握的!但是“软实力”的弹性却很大,决非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而且人的性格很难改变,必须用“心”做好“自我修炼”。
不同的职业生涯阶段,需要不同要素的竞争力。在每个生涯阶段,你都应该建立一张要素清单,随时做好自我盘点,除了不断强化弱项,更要将强项发挥出来。,具体说起来,著名企管专家谭小芳老师认为,经理人需要提升如下六点职场竞争力,才能在职场中不断进取,我们就姑且称之为经理人职场竞争力的六脉神剑:
一、经理人职业规范
《大学》中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训,这其实就是古人对个人修养和生涯的规划:首先了解事物存在、发展的规律,然后专心于修炼个人品行,最后才谈得到“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职业经理人的职业生涯又何尝不是如此?想在个人事业上取得成功,就必须了解所从事的行业的特点,同时,强化职业经理人的职业化规范,“每日三省吾身”,不断思考,不断改进,这样,个人的修养和管理水平才会有真正的提高。
何为职业化?职业化就是你的所作所为能让上司不禁竖起大拇指,并且暗自庆幸你是他的下属;就是你的一言一行透着专业的“范儿”,成为众人暗自模仿的样板;就是你已经成为猎头争相挖角的对象……一句话,职业化就是你的表现符合人们对你的期待。如何实现职业化?不要认为心态好就能职业化,比起脑袋空空走路带风的“阳光傻蛋”,老板更希望看到一丝不苟的专业人士。不要认为职业化需要多么高深的学问和专业的训练,其实职业化更多的体现在细节上,只要比别人多想一点、多做一点,你就能比别人更接近职业化。
记得国内知名的一名讲师说:职业化就是做什么要像什么样子——在初级竞争的阶段也许适用;目前的市场中,职业化,就要把各自行业的东西都研究透彻,做到极致——才能称得上职业化。我见过卖鞋子的老板,他的墙上挂满了皮鞋、舞鞋、凉鞋。也见过一些卖袜子的老板,办公桌边上挂满了长筒袜、连裤袜、混纺袜。他们把各自行业的东西都研究透彻,这样的企业一定不会差到哪里去。
但一般来说,培养我们的职业化行为的习惯,对员工来说或许是一件非常苛刻的事情。因为在步入职场之前,我们已经或多或少积累了一些习惯,这样的习惯也许会时刻干扰和左右着我们。著名企管专家谭小芳老师表示,只要我们的经理人矢志不移地坚持自己的信念与选择,把职业化的高标准行为纳入我们的日常管理行为,我们就可以通过日积月累而达到最好的自己,我们个人以及团队也一定能够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
职业化是成功的代名词,也是职场人士最强的竞争力,是生存的硬道理。拥有职业化精神,能让你在激烈竞争的职场中脱颖而出。职业化的员工才是真正的“人财”,员工职业化是全面提升团队执行力的核心动力,几乎每个人都渴望获得别人由衷地赞美,员工更是渴望获得老板由衷地认同。身为职场中人,老板对之最高的赞美应该是——你这个员工在工作中非常“职业”!因此,职业不仅是每个人的谋生之道,也是每个人享受人生的一个重要方面。评价一个人很“职业”,就等于说这个人“工作非常职业化”,“职业化精神高”!
二、团队管理能力
在我们的职场当中,单打独斗的时代确实已经过去。诺贝尔奖设立的前25年,合作获奖的只有41%,现在合作获奖的已占到80%。“篮球之神”迈克乔丹率领公牛队获得6次NBA总冠军的奇迹,也是要靠团队才能创造的!在国内,IT巨头联想集团为了应对强大的国际竞争对手,提出要打造一支如狼似虎的团队,简称“打造虎狼之师”。这其中的团队管理的精髓也让我们研究团队管理的人士心向往之。
其实,人是非常复杂的生物,管理或营销管理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都离不开人的作用;有人说管理只要把人管好了就可以解决大部分的问题。我认为是有道理的,因为人是万物之首,离开了人,一切无从谈起。所以,营销管理之中,团队管理无疑是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甚至可以排在营销管理之首。
大到全球500强企业CEO,小到一个部门的领导,如何造就一支具有竞争力和卓越力的高效团队是每个人都渴望知道的答案。没有完美的个人,但却可能有完美的团队。要做得更好,团队一定要好。团队成员并不需要每个人都是完美的,实际上没有一个团队成员是完美的,但只要能够互相团结、互相信任,就会产生超级的能量和力量,把个人的弱势变成集体的优势。
从高空撒落一把散沙,与掉下一块水泥块,其威力之差不言自明,真正有效的高绩效管理则是能将沙粒变成水泥块的团队管理。一流团队的必备条件是什么、怎样为团队选到合适的兵将,怎样打造团队精神,怎样做好团队的领头羊,怎样塑造团队优势员工,怎样激起团队的工作热情,怎样对团队进行绩效考评,怎样构建学习型团队等,这些都是困扰不少经理人的难题,所以,团队管理能力是管理者必备的必要职业能力。
这个世界上很难有完美的个人,但很可能有完美的团队。如何在团队中成长,在团队中找到归属感,成为无数职场人关注和深思的问题。如何带兵打仗、如何管理团队,是个研究不完的课题,没有标准答案,评判团队是否有成效的标准是,绩效、氛围、成长,这是团队领导者的责任,也是每个团队成员希望得到的。这样的团队才是个好团队,你才是个优秀的团队领导者。
三、经理人的高效工作
工作效率提升,体现执行能力,体现职业素养。笔者在调查与实践后发现:不少职场失意的人士,人到中年,一无所获,究其原因,凡事都晚了一步;同时我也了解到——很多职场成功人士比别人只是工作早一步:比别人早想一步、早创新一步、早行动一步——早一步计划,早一步执行,早一步督导,早一步创造效益,早一步收获成就。行动早一步是一种智慧,是获得成就的钥匙。
在日常工作中,有的人整日忙碌,但却难以完成工作任务;有的人喜爱闲谈,时常因此耽搁了正事;有的人面对繁杂的工作,不知从何处着手……这些情况都是不注重工作效率的结果。只有提高工作效率,才能用最短的时间和最少的投入,出色地完成各项工作。在激烈的竞争条件下,提高工作效率,是提升个人竞争力的最有利的武器。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就是工作效率的竞争。一个人的工作效率高,必然会占得先机,领先他人一步,成功的几率就大。
你是否总是第一个冲进办公室,最后一个离开?没有比夏季工作50小时以上更恐怖的事了。为了能够使用夏日星期五(无论是正式的或非正式的),你应该在这个季节里尽可能地提高效率。你是不是从早忙到晚,感觉自己一直被工作追着跑?但你的忙乱也许不是因为工作太多,而是因为没有重点,目标不清楚,所以才让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时间越来越不够用。一天只有1440分钟,在信息庞杂、速度加快的职场环境里,我们必须在越来越少的时间内,完成越来越多的事情。
在职场中,效率高,就能快速出成绩,就能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位置!时间重于金钱,效率决定成败。提高工作效率,技巧比努力更重要。因此,掌握提高工作效率的技巧和方法将成为管理者和员工的必备技能。为什么很多人感觉自己工作很尽力,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或者收效甚微?原因是工作效率低。为什么有的人工作很轻松,而且却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原因是工作效率高。
四、经理人的自我管理能力
作家杰克森·布朗曾经有过一个有趣的比喻:“缺少了自我管理的才华,就好像穿上溜冰鞋的八爪鱼。眼看动作不断可是却搞不清楚到底是往前、往后,还是原地打转。”经理人必须明白,除非你首先能够管理“自我”,否则你不能管理任何人或任何东西。一个连自己都管不好或者管不了的经理人,难道还能够管好员工么?
中国首富李嘉诚先生曾经在汕头大学一场报告中畅谈了对于经理人的看法:“想当好经理人,首要的任务是知道自我管理是一重大责任,在流动与变化万千的世界中发现自己是谁,了解自己要成为什么模样是建立尊严的基础。自我管理是一种静态管理,是培养理性力量的基本功,是人把知识和经验转化为能力的催化剂。”现实生活中,那些极其成功的经理人——韦尔奇、艾科卡、松下幸之助、格鲁夫、比尔盖茨……他们都是自我管理成功的典范。
佛堂里的一块大理石地面有一天抬起头来对佛像说:“我们原本来自于同一块石头,可现在我躺在这里,灰头土脸,受万人踩踏,而你却站在那里,高高在上,受万人膜拜,世道为什么如此不公平呢?”佛像说:“是的,我们来自深山同一块石头,但我经过了几个石匠数年的打磨,才站在这里,而你只接受了简单的加工,所以你就只能铺在地上给人垫脚啊。”
同样的事发生在企业,为什么有些人薪资高,获得领导的青睐,并重用,而有些人却永远没有起色,得不到认可?为什么许多人有才学,具备成就事业的种种能力,但成功总远离他们?问题出在?关键区别在于你是否经过“打磨”。佛像的打磨要靠石匠的外力来实现,我们员工的“打磨”却只能靠自身的内在力量,那就是——自我管理。
五、经理人的沟通能力与技巧
正如歌德所言,高超的沟通技巧最终实现的是“按照人们应该成为的样子去对待他们,并且帮助他们变成他们能够成为的样子”、主管人员在团队管理中,扮演的正是这样一种集号召、沟通、指导于一身的领导角色。沟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伴随着市场发展的风起云涌,人际关系也日益复杂多变。对于搏击商场的职业经理人来说,要想自如应对,就必须掌握有效沟通技巧,为企业的迅速发展扫除障碍,为个人发展创造契机。
职场中,为何双方说了半天也没有抓住沟通的本质?为何已经布置了工作,下属却连个反应都没有?出现这些“沟”而不“通”的情况,主要是由于你没有用心与他们沟通。只有在沟通之前排除双方的沟通障碍,在沟通过程中抓住沟通的本质并根据说话内容及时做出反馈,才能实现完美沟通。根据对企业培训管理现状的调查发现,有超过80%的员工有沟通课程的培训需求,有60%以上的员工表示在与上级、同事、客户等日常沟通中出现困扰,也有的看过不少沟通书籍,但不知如何实际运用。
每天,职场人士都会面对种种不同的沟通挑战。你的老板拒绝给你升职加薪,你的孩子是否应该接受名校教育,你的爱人梦想去异地发展更好的仕途。如果这些问题处理不当,我们就会陷入“我是对的,你是错的”这样一种无效的沟通模式之中,而这往往会让谈判陷入僵局,最终导致两败俱伤。
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是直线,但在人和人之间,最短的距离是曲线,有些话就是不能直接说,这就是职场沟通的潜规则。牛根生说过一句话:企业80%的矛盾和误会都来自于沟通不畅。一家企业的发展20%靠战略,80%靠执行,执行的80%在于充分的沟通,而企业80%的矛盾和误会也基本都来自于沟通不畅。怎样做才能达到一个充分的沟通效果?
比如,你看“悟”字,竖心旁,五个口,那你就经常跟人沟通嘛,用心跟五个人交流,这五个人也用心跟你交流。如果你能找到五个跟你用心沟通的朋友,那你这一辈子真的就能悟到道了。了解对方想听和不想听的、喜欢和不喜欢的,以及对方的担心、顾虑等,如此便打开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大门。高品质的沟通,应把注意力放在结果上,而不是情绪上,沟通从心开始。沟通能力是评价一个经理人素质高低的重要指标。
六、知行合一
关于知行合一,我们先谈谈“知”——苏东坡写过一篇《喻日》:有一个生来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就向明眼人请教,有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形状象铜盘。”说着敲击铜盘使瞎子听到声音。有一天,瞎子听到钟声响,认为那就是太阳了。又有人告诉瞎子说:“太阳的光亮象蜡烛。”瞎子摸了蜡烛知道了形状。有一天,瞎子摸到了管乐器籥,又认以为是太阳了。太阳与钟、籥差得远呢,而瞎子却不知道这三者的区别。这是由于瞎子从未见过太阳而只是听人说说的缘故。“太阳”这个如此简单的具体事物认识起来就这么难,那么抽象的道理认识起来就更是不容易了,这说明人的认“知”是多么不容易呀。
下面我要说“知行合一”的另一半“行”的重要性:知来自于行,知的目的在于行。一个北方人想学游泳,就向善于游泳的一个南方人请教,但是无论这个南方人如何用正确的方法教他,北方人甚至把游泳的诀窍背的滚瓜烂熟,只要北方人不下水,他是没法学会游泳的。“知痛必有自痛方知痛,知寒必有自寒方知寒,知行不可分”。还是说孝敬父母的问题,如果你平时没有时间陪陪父母,说明你现在是不知道孝敬父母的重要性,只有在父母去世后你也许会有所感悟,甚至只有到了你到了老年,你才真正明白这个道理,才真正有“知”,可惜那时已经晚了。
在中国的文化中,往往是越简单的东西越难做到。而如果想要达到这种境界就必须要做到知行合一。对于企业管理也是同样,知行合一应当成为中国知识型企业的新商业伦理。在谭小芳老师看来,“知行合一”的价值,“甚至已经超越了单个企业的管理,变成一个新的商业伦理,它创造了整个互联网经济,对未来的年轻人而言将更为有效。”
在企业调研与咨询的过程中,笔者了解到,业界内经常能听到XXX职业经理人是理论家,但华而不实、中看不中用等等。更有众多资方老板为之痛心疾首,自此拒绝引用职业经理人。原因很明白,个别职业经理人说的多,做的少,或者说的和做的不一样,更有甚者光说不练。其实,这样例子不在少数。这里有我国目前职业经理人生存环境不成熟的原因,但可以肯定,更多的是我们职业经理人自身的问题,这个问题,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在解决:
一是要有使命感。仅仅是为了一份工作,一份薪资。是否专业对口,是否业务熟悉,是否对企业文化认同,是否对老板风格接受……都无从谈起。更多的是抱着“骑着驴找驴”的态度,工作如何能做好?范仲淹“先天下是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使命,应该成为我们的楷模。
二是要有责任感。不敢(不能)承担资方老板或组织授予的权利去行使职责,遇事搪塞推委,“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尤其是在重大运营决策上,意见模糊,举棋不定,贻误战机不说,导致团队人心涣散。更有甚者,视企业内忧外患于不顾,只知道粉饰太平,糊弄资方老板。当问题暴露,岂只是走人的问题,供职的企业濒临倒闭也不是什么新闻。有道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既然选择了职业经理人这条从业之路就要义无返顾于我们对责任的恪首。
三是要有坚定的意志。但凡一名职业惊经理人,一定要有必胜的信念,不达目的势不罢休。坚定而旺盛的意志,是成功的一半。这个世界一切皆有可能,努力不一定能成功,但不努力注定要失败。方法永远比困难多,前提是我们一定要有超常的意志来审视困难。很多职业经理人失败在自己的意志,缺乏持久的耐力,浅尝辄止,在压力面前选择退缩,其实这是资方最大损失的。
总之,在中国的文化中,往往是越简单的东西越难做到。而如果想要达到这种境界就必须要做到知行合一。对于企业管理也是同样,知行合一应当成为中国知识型企业的新商业伦理。知行合一很难,但作为职业经理人的我们,一定要做到知行合一!坚持做到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