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地铁乘坐之我见


千呼万唤,沈阳地铁二号线在经过了几天垃圾的免费试乘之后,终于在201219正式开始试运营了。为了验证一下之前媒体吹嘘的神奇而又伟大的二号线,本人近日冒着严寒乘坐了一次,亲身进行了感受、体验,并做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后,形成如下文字,以期与众人分享。但本文所阐述之内容,仅代表我个人观点,纯属一家之言,与任何团体、组织没有任何关系,如有不当之处,欢迎各位批评指正。

一、修建地铁的逻辑支撑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外来人口涌入一、二线城市,并长期定居。人口的增加和城市扩张同步进行,二者互为因果。但是两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城市的扩张速度远远滞后于人口的增加速度;城市道路的供给增长率远远滞后于私人汽车保有量的增长率。加之城市公交系统的不完善、公交汽车数量增加缓慢(有关公共汽车的问题非常值得深入探讨,今后拟专门作为一个话题进行研究),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变得越来越拥挤,交通变得越来越不便利,堵车已经成为了人们谈论最多的出行关键词。在城市空间广度扩张受到限制的前提下,发展立体交通便成为了许多城市缓解城市拥堵的最优选择。从交通运力、运营速度、便捷程度等角度来看,发展地铁或者是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实施效果无疑最为显著。这也是近几年来全国多个城市地铁项目纷纷上马的主要原因。从这一层面看,值得鼓励。但是必须要明确一个观点:即地铁造价过高,且运营亏损赔钱是全球性的难题。地铁网络的发达与现代化与否在很大取决于当地政府的财政补贴强度,以及地铁客流量的大小。

二、沈阳地铁的优点肯定

上述问题此处不再赘述,下面着重谈谈本人乘坐沈阳地铁后的总体感受,先谈好的方面。

第一是新。毫无疑问,新生事物的出现势必会让人耳目一新的,这不仅体现在刚刚开通的二号线上,运营一年之后的一号线,同样也可以用这个字来形容。车站里面的各种设施应该说处处焕发了一种朝气,相比之于地上的217之类的破公交来说,简直就是天壤之别。楼梯、通道、地面、卫生间、售票机、站台、机车等等,的确会让人暂时忘记是身处于一座重工业城市当中。相信每一位乘客也都会有此种感受。

第二是异。这主要体现在每座车站的内部建筑以及装修风格上面。比如北陵车站内部以红色基调为主,部分车站以金色格调为主,站台中央的支柱也稍有不同。再有就是车站入口的站名题字,也是出自于不同人物之手等等。差异化的车站风格,会激发乘客的出行兴致,减少因车厢拥挤而带来的烦躁心理。

第三是快。当然这个快字是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时速不超过13公里的沈阳地面公共汽车来说的。本人做了一个大致的统计,从太原街一号线出发,经青年大街换乘二号线至三台子终点站,全程在四十分钟左右,比直接坐232公交车速度稍快一些。如果不换乘仅走行二号线各站的话,其运行速度要远快于公交车,加上地下的温度稍高一些,舒适程度远比寒冷的冬季乘坐公交要高很多。

三、沈阳地铁的问题分析

以上是我能够总结出来的优点,下面重点说说我所看到的问题。

第一,地面上的地铁标识不够现眼。半弧形黄顶辅以透明的玻璃墙,构成了沈阳地铁的标志性入口。部分入口有电子显示屏,时间还是以三秒为单位进行跳动,估计是设备故障。许多陌生人会以为只是地下通道入口。

第二,地铁入口过少。正常来说,地铁的入口要有八个,即分布在十字路口的八个方向,这样行人可以在马路的任何一侧进入,同时还可以当作地下通道使用。反观沈阳的地铁站,多则四个入口,少则一到两个入口,而且距离间隔还非常近。当客流量较大时或在繁华地段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入口除了少之外,还特别窄,甚至有些出口没有电梯,要靠行人走行一百多级台阶上来,想锻炼身体的话不妨试试。

第三,车站站名的题字太乱。设计者原本的初衷是好的,即聘请不同文化界的名人为不同车站题字。但是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并不是每个名人都能写一手漂亮的字。字的好坏与人的名气没有任何直接联系。当你走进漂亮的地下入口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手歪歪扭扭的烂字,相信你的心情不会太好,怎么看都显得十分不协调。而且落款的作者姓名根本看不出来是谁,部分车站也没有附上作者的简要介绍。简单浏览了几处站名题字,有些作者说实话其名气实在不敢恭维。

第四,通道内灯箱广告缺乏创意。按理说,地铁应该是一个极具前景的平面媒体广告平台。但即便是如我这样一个外行人,在灯箱广告上也看不到任何的创意,甚至连最基本的滚动屏幕都没有,更不要说广告的图案设计效果了。这不得不让我对沈阳传媒业人士的水平和能力持有怀疑的态度。除此之外,地铁在隧道内运行时,隧道墙面上应该有大量的灯箱和图案,随着机车的前行,通过灯箱图案的变换,我们应该看到一副副处于动态变化的生动广告图案。而不应该是索然无味的墙壁加电缆,仿若置身于地狱之中。如果你是从事该领域的所谓内行人,提请你考虑我的建议。诺大的城市地铁灯箱广告,看不到任何创意,是悲哀吗还是悲哀吗?

第五,候车站台过于局促狭窄。整个候车站台,无论是长度、宽度还是高度,怎么看都像是地下过街通道,毫无大气可言。目测了一下,站台加上双向铁轨的总宽度不会超过十米。外加上下楼梯充斥着本来就狭小的空间,显得十分压抑。放眼望去,除了柱子和楼梯,什么也望不到。

第六,硬件设施不完善。部分候车站台根本没有供乘客候车和休息的座椅,而且也没有显示车站周边详细交通状况和建筑布局的地图。乘客无法选择合理的出站口,多数情况只能凭借楼梯口的标语提示,以及脑海中的城市记忆。这对于外地人来说,完全就是一种折腾加上另外一种折腾。

第七,与数字化、智能化的地铁相比尚有差距。沈阳的地铁,无论是自动售票机还是人工售票窗口,数量都过少,高峰期排队买票耗费的时间比坐车时间还长,而且售票机经常出现故障。在沈阳南站一侧的地铁入口处,仅摆放了六台自动售票机和一个人工售票窗口,高峰期时有上百人在排队购票,造成了大面积的人员滞留。三台子终点站一侧入口,仅有两台自动售票机,根本无法满足乘客购票需求。如此吝啬的设置,还敢吹嘘是数字化和智能化,这要是人的话,脸皮得多厚啊,得有多流氓啊。

第八,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缺陷就是发车时间间隔过长。二号线的发车时间间隔在十分钟,一号线高峰期时段的发车间隔也要在七分钟左右。相比之下,沈阳到本溪的长途汽车,发车间隔为十五分钟,到抚顺的长途汽车,平均应该不到五分钟。当然,沈阳的公交车发车时间间隔也不短。发车时间间隔过长,在很大程度上抵消掉了乘坐地铁方便快捷的目标设定。当大家人头攒动翘首企盼地铁的时候,我怎么感觉像是春运期间长途汽车站的味道呢,人多车少。

再有就是,乘坐的地铁的美女太少,实在无法养眼。和北京上海相比,我们缺少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建议各路的美女们,没事多坐坐地铁,少些时间自己开车。一方面环保,另一方面也让乘客们少些旅途的寂寞,省得大家只能靠玩手机来打发时间了,费电费流量啊。

最后,恳请那些新闻媒体和记者朋友们,当你们不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捕捉生活细节能力的时候,请你们睁开眼睛吹牛好吗,不要整天闭着眼睛在那儿胡说八道,极尽歌功颂德之能事,这样会扰乱决策者的思路和民众的价值判断。这是你们最起码的良知啊。

以上仅仅是我个人对乘坐沈阳地铁的一些主观感受,没有任何恶意,姑妄言之,姑妄听之。其中难免有诸多不当之处,欢迎各位与我一起探讨和争辩。

四、结束语

也许是我们蛰伏得太久了,也许是我们对沈阳地铁注入了太多的情爱。以至于当它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会显得异常的兴奋和激动。这正是作为中国普通公民的高尚情怀。基于此,我们应该给予沈阳地铁更多的理解和包容。毕竟我们的改革和各项政策的制定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是摸着石头过河。不能奢求任何事物都尽善尽美,我们需要时间来逐步完善。但是,这不应该成为我们对其宽容的借口。修建地铁,决不是为了标新立异和营造政绩工程,一定要适当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否则就是舍本逐末。动辄投资上百亿的地铁项目非同儿戏,若为了迎合某些人的变态心理,完全可以修建一座游乐场或者是嘉年华,让他们随便折腾。衷心地希望将来沈阳会有更多条地铁运行,真正为公民的出行带来极大的便利和更加舒适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