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商主义盛行的时代,人们往往把金钱与物质财富的数据作为成功的标志,把所换来的金钱作为成功与否的衡量标准,但是当人把一切都贴上价格的标签,出售并放弃一切并换取金钱之后,注定会有更严重的失落与挫败感,并在内心强化了那种恐惧,更加缺乏安全感。
有钱人看来,没有任何事情比挣钱更容易的了,但却不知道,其实有钱并不能让他们感觉受到尊重。即使从得到挑战性、成就感来说,人在取得财富上的成功之后都会去追求难度更大的成就。并试图让自己有其他方面的追求。
所谓贵族不是有钱,住别墅,会打高尔夫,出入高档会所。世俗一些的做法,比如通过社交活动增加自身的知名度,让自己名扬天下,或者扬名立万;或者通过攀附权势让自己在仕途发展,得到更多的权利,让别的有钱人或者想成为有钱人的人得到有偿机会。
比如富人会通过多参加教育培训来提高自身的专业性与学术性,让自己得到更多的学术根基;或者通过与历史、文化结合,让自己更有品位,更有气质与内涵,正所谓“附庸风雅”。
人总是感觉自己有所缺失,在物质方面分金钱方面与非金钱方面,在权势方面分为决策权与建议权;在社交方面的主角与配角;在气度上,可以被金钱收买与金钱不能收买的。
英国作家威尔逊认为,贵族应是:虔诚的、道德服从的、绅士的、勇敢而乐于助人的、敢讲真话的,面对灾难敢于自我牺牲的。也就是说,贵族是社会道德的楷模,是国家的精神支柱。只有钱而没有社会责任只能叫土财主。
通过简单分析并深入研究,我们就会发现,人都是用自己之所长去换取自己之所短,以自己之所充裕换取自己之所欠缺的,由此形成综合实力的提升,平衡发展。通过合理“置换”让自己得到别人的认同,以自己之所长应对别人之所短,并形成相对优势。
但竞争优势也并非多多益善,所拥有的标签也要适可而止,头衔也是以精准为主,即使是跨行业、跨领域、也要遵循一定的内在规律。
比如当你有了思想性,你就要传播,做到一定程度的特定领域的知名度,为自己划好疆域,有足以为你带来含金量的人脉关系,并在人脉与知名度的基础上,打造理论的专业性与实用的方法与技巧。
当然任何传播都需要有针对性,比如针对行业,地区、职能、特定的阶段、特别的状况,特殊的目标要求等等。不管是对企业、对人生、对政治、经济、历史文化,都会有所取舍,有选择,有轻重、有缓急、有取舍。只有基于这些判断之后,给自己制订理性的目标,并踏踏实实地去实现那些目标,才会是富有智慧的追求。
在实践的过程中,对社会活动、行业组织、企业的邀请婉言谢绝,是为了让彼此更理性,也是在强化自身专业性,为自己贴标签的过程。
既然是贴标签,那就涉及标榜、认知与认同的过程,让你的特定受众,你周围的那些人从不知到怀疑,再到深信不疑的过程。
对媒体说不!这本身就是理性思考与智慧取舍的过程。
不要试图急于表示自己是什么,并千方百计证明自己是。而要先排除,明确自己的不是什么,以突出自身定位,在突出的过程中强化,强化了也就印象深了,也就有了区隔,假如你是在自我推销的就会让别人排斥你,并让人在接受起来有逆反心理。
与其突出自己是什么,不如用更加有智慧的方式,是突出自己不是什么,是以退为进,以否定反衬肯定并强化那种背景。所以凡客体更多的是有战略思想的,“不是……,不是……,不是……,而是……的……,是……的……”将成为定位传播的很好句式。
先想好自己不是什么,不想成为什么,告诉别人那并非说明那方面自己不欠缺,而是即使欠缺也不追求,即使追求都会舍弃,得到手都会让给别人,因为成熟的人总是会有自己的原则性,如此会让周围的人有一种成熟与安全感,不会感觉由于你的存在而让TA们有相应的危机与忧患意识。
你在放弃之后,还要说自己要的是什么,是别人可以情欲轻易的东西,当你说你“不是”的时候,你的协作伙伴会对号入座,在跟你协作的时候有“占便宜”的感觉,然后从基本的交换来满足你的需求。
在协作的过程中,只有依托在成功、安全的基础上,才是收益的量化的过程,当你把收益的量化问题看得过重,就会威胁到安全性,安全不保,成功也会变成失败,任何努力都将没有意义。
贾春宝认为,一味追求数量上的收益,你就不仅没有安全感,反而会有危机感,不仅没有成就感,反而会有挫败感,也只有为你的目标加上原则,不能突破的红线,才有可能有所谓的成功,才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