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突出”助推工业提质增效,加快构建河北特点的经济强省


 
“五个突出”助推工业提质增效
加快构建河北特点的经济强省
 
提要:八次党代会提出,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努力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河北特点的发展路子。我省是工业大省,2010年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9.7%。然而,我省工业产品综合竞争力不强,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缺乏,工业经济低质低效的状况未发生根本扭转。2010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2141亿元,同比增长48.7%,但与周边省份差距也十分明显,比山东(6040亿元)少3899亿元,比河南(3167亿元)少1026亿元。按照“一产抓特色、二产抓提升、三产抓拓展”的经济发展战略,提升二产必须从关键问题入手。我省必须主动适应当前国内外环境变化,从科技创新、布局优化、发挥资源优势、大企业带动、区域合作等方面力求突破,真正实现工业经济的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素质要高、质量要好”是经济强省的基本内涵。做强做优工业经济, 发挥工业主导地位,提升工业运行质量,构建强力的经济增长极, 才能为经济强省的宏伟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一、突出协作创新,提高科技产业化效率
科技创新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竭的动力和源泉,是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核心和关键。针对河北科技创新水平相对一般的实际,需从三个层面强化科技创新。一是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 大力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和产品升级换代的主体, 不断促进传统加工企业向研发设计、营销两端延伸,提高竞争力。二是联合创新,即加强与首都的科技协作。充分发挥环首都绿色经济圈毗邻北京的区位优势,利用北京的资源外溢,建立有效的合作平台和机制。加强与北京优势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的开发,在我省具有比较优势和潜力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重大产业技术研究开发合作专项,并建立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联盟,加强科技创新。三是甘当京津科技的产业化基地。加强与京津的深层次、宽领域合作,改善我省软硬环境、推进重点领域合作,增强我省综合承载能力,实现产业链在河北区域内的空间扩张和伸展。加快人才市场、成果转化基地、产业孵化器等创业载体建设。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吸引京津地区科研院所建立科技产业化基地和科研院所整体搬迁。把我省产业化基地建设成内部交易成本最低、外部效益经济最大、上下游互联、产学研互动、专业分工明晰的新兴产业组织和创新型产业集群,使之成为京津区域发展优势产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试验区。
二、突出布局优化,促进优势区域集聚发展
加强完善重点产业发展环境,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领带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需要重点优化产业布局,防止产业同质化发展和恶性竞争。结合各地比较优势和产业特色,优化资源配置,培育优势产业区域, 在沿海区域实现重点突破,形成以工业园区为载体,集群式发展的工业发展格局。一是重点建设沿海工业集聚区。我省沿海规划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举全省之力发展沿海”的精神明确了加快实现沿海地区又好又快发展是服务带动全局发展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我省海洋资源和区位优势,积极引导重点产业项目向沿海经济带倾斜,着力推进沿海地区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项目、重大滩涂围垦、重大载体建设,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集成要素,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二是大力发展工业园区。引导若干产业相关、布局分散的中小企业逐步集中到统一规划的专业园区内,改善产业空间布局,优化企业之间的生产协作,促进企业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创新园区发展模式,有意识、有规划、有步骤地形成一批集中度大、关联性强、集约化水平高的产业集群,努力把园区培育成为工业经济的增长极、城市扩张的推进器。三是加快推进产业聚集区和开发区建设。坚持以产兴城、以城带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大力培育优势突出、特色明显的产业聚集区和开发区。把产业布局、重大项目布局与区域优势更好地结合起来,推动产业布局区域化和区域布局产业化,促进优势产业发展和区域特色经济形成,增强重点区域的产业竞争力,辐射带动全省工业经济发展。
三、突出资源优势,吸纳更多工业企业入驻河北
近年来,受产业布局、结构调整的驱动,土地、资源、人口、环境的矛盾日趋紧张,加上电力短缺、环保要求提高、成本上升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企业陆续开始向北转移。因此,我们要抓住“南资北移”的机遇,突出资源优势,吸纳大企业入驻河北,承接产业转移。充分利用京畿的独特地理资源优势、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资源优势、基础良好的交通资源优势、沿渤海大量工业用地资源、发展环境趋好的政策资源优势,以及现有产业资源优势,把招商引资工作的重点放在环京津、沿渤海区域。在发挥好这些优势的综合效应同时,积极引进跨国大公司和大企业、大集团与本地现有产业相关联的上下游生产项目,填补产业空白,全力打造工业发展航母
四、突出大企业带动,做粗做长做精工业链条
大企业是我省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柱,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力军,特别是河北钢铁集团和冀中能源集团通过兼并重组,已经实现了营业收入超千亿元,在世界500强中分列第278位和第457位,为我省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充分发挥这些大企业集团的辐射带动作用,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集聚,是壮大我省工业经济实力,提升工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一要充分发挥大企业大项目的带动作用,吸引上下游等配套产业集中,既降低物流成本,又为中小企业创造发展空间;二要充分发挥大企业大资金、高技术优势,集中力量开拓创新,加快推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化进程,引领行业发展;三要充分发挥大企业的品牌效应,加强企业间合作。以服务外包等形式将大企业非核心产业、非核心环节转让给配套的中小企业,与中小企业逐步形成相互依赖、共生共荣的“兄弟”。
五、突出面向京津,加强区域工业合作
由于与北京、天津的特殊地理区位优势,我省成为京津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我们要把握这一历史机遇,在自我发展和合作发展两方面实现大的跨越,做到“内外兼修”,积极融入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过程中。首先要全面加快我省经济自身发展,不断缩小与京津的产业梯度差,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提档升级,在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方面扬长避短,错位发展,为京津冀企业合作创造良好环境。其次要积极主动做好产业承接准备,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与京津企业沟通,了解产业转移需求,以双向共赢原则为前提,加快推进京津企业在我省落户。再次要以百家央企进河北为契机,积极争取与央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加强合作,通过扩大央企在冀份额,吸引周边地区、南方企业的相关要素向河北集聚。
(课题组长:王书利,成员:胡冬原、苏哲、宁云红、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