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企业陈旧价值观的藩篱——救赎?战略?


  任何划时代的革新和创造都是从修正开始,《企业公益战略》从独特的视角出发,观察和发现事务的本质,引导读者从深层次去思考问题,比如文章的开篇,从两则小故事出发,揭示了问题的实质,并鲜明地摆出了透视问题的角度,读来异常新颖。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日新月异,社会环境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也日益显现,如环境、就业、劳工、收入差距、企业道德等诸多问题。在多重问题并发的情况下,思考最多的就是发展方向问题,而发展方向的问题就是价值观的选择问题。一个人的转变就是价值观念的转变,社会变革就是社会价值观的修正和完善。

  许多专家学者也意识到我们的社会需要完成一次全面深层次转型。那么,作为中国经济的主体,处在社会变革风暴中心的中国企业,正面临着一场价值观的重新塑造过程,快速的发展使大多数企业在盲从和追随的状态当中,表现出或多或少的不适应和心力交瘁企业病态。特别是在转型期间的社会价值观多元化交织状态中,企业、企业家和大众一样开始彷徨、纠结和无所适从。

  伴随着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中国的企业家开始面临被社会公众质疑的窘境。原因就在于贫富差距的增大而产生的仇富的心态,这种情况最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拥有社会资源的机会不均等造成的。还有一个就是,对于经济宏观波动和政策常变的情况,使企业处于发展方向不明确的境况,企业家也很难把握,无法看得更远,所以在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上显得并不通泰。因此,大多数企业家普遍感觉到困扰和焦虑,他们无法预见企业发展的未来,如何处理与政府、公众等各个方面的社会关系。

  当今现实,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这样两种热闹又火爆的现象。一个是社会职业高端培训异常火爆,君不见高校校园内熙来攘往的人流中,赫然有着社会精英人士和企业家奔忙着的身影-----另外就是闹得沸沸扬扬的重庆李一道长企业家弟子事件,据说3万弟子中不乏企业家骄子,震惊全国,实属罕见。

  是何故也?笔者有心探个究竟,在互联网上进行一些调查后,发现这2种现象都有其原因。针对第一种情况,企业家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想为企业找到新的希望,继而进修学习向专家请教,提高自身抵御其偶也经营风险的能力,或者是为企业完成新一轮的发展,总之是一种积极的正确的做法。相反,拜倒在“李一神道”面前,似乎也是一种出路,寻求心灵的宁静和平和,与企业经营似乎不该是一个方向,但是做人和作企业道理是一样的,做企业就是做人。笔者相信,现在不仅仅就一个“李一”,还有很多,还很普遍!其实,对于这种是属于个人的私事,本来无可厚非!但是,我们必须透过这种社会现象去发现其本质,找到现象背后的真正原因,才能够正视听正观念。

  那么,是不是还有更好的办法,能够帮助企业家完成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企业华丽转身呢?回答当然是肯定的。《企业公益战略》在这个时间推出应该是恰到好处,能够在企业家迷茫的时候注入一剂清醒剂,让企业家眼前一亮,茅塞顿开。“希望在,梦就在。。。。”!

  全书围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证明问题的思路,毫不拖泥带水,简单明了又揭示了企业经营的本质核心逻辑。比如在阐述社会对企业做公益的6大认识误区问题时,通过例证的方式讲得下深入浅出,并在阐述的过程中将实质的理论讲的很透彻,客观而不拘泥。

  全书贯穿了从“产品时代”,经“形象差异时代”和“品牌定位时代”,逐渐向“价值驱动时代”迈进的时间逻辑,并运用系统发展的观点将“价值”的概念进行了深刻的诠释。比如“当企业参与公益事业成为普遍的社会理念时,企业真正的竞争力核心就是企业或企业家的公益精神”,这种判断已经顺应了时代的潮流,隐含了“系统思维”,有些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医理论逻辑,解决问题要找到本质,从根上解决问题。对企业来讲,企业长期发展的根就是处理与社会公众的关系,拿时下比较时髦的一个词就是企业是否也有“骨灰级”企业粉丝或者品牌粉丝。

  这些思维方式恰恰对当今的企业有非常大引导作用。上面的提到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与企业微观经营思路,不也正是企业家所考虑、顾虑和忧虑的关键么?何不换一种思路?从新的角度打开全新的视野经营长期持续的视野。通读全书,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视为速读本书的一点点心得,且以为可以和广大读者进行分享和交流,目的也仅仅在于此。

  第一,本书大胆的将企业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与企业经营活动进行结合,而且是如此明确提出来,让那些想挑刺的人民都无从开口。并从利益主体的角度将各个社会角色扮演的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进行了明确的定义,使企业的经营活动与社会公益事业的参与具有个更加明确的可探讨性,在思维上进行大胆的突破,而且试图通过常规的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建立一种理论关系逻辑,而恰恰就是这种理论本质的建立才是和谐的真正的内因所在,一种平衡的基因在本书中滋生,就像破土的嫩芽,充满了生机,因而本书并不拘泥于传统的说教方式,案例生动确凿。

  要实现以上的效果,其又一原因在于第一个将企业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提高到企业的经营层面来谈,而且要求企业进行战略思考、战略规划和实施,提倡企业实施公益战略进行战略性公益参与。那么,企业如何将企业常规参与的社会公益事业提升到战略的高度呢?本书中处处洋溢着对战略公益的认同、倡导和膜拜,在编者的意识里浇铸了顽固的企业利益相关者价值驱动模式,而这也正是企业长期发展的着力点和终极目标。

  将公益纳入企业经营战略,就是为企业主了灵魂,注入了健康成长、可持续发展的基因。正如万通地产集团董事长冯仑在他公开的观点中谈到“要把为社会服务的理念纳入到公司长远的安排和制度中……”“只有肩负起社会责任的企业才能够做一个令人尊敬的企业,这是对社会、对家人、对个人最大的负责”“这样的企业才能够健康发展。”

  第二,本书运用大量的企业案例,将企业公益战略以及企业参与公益事业所带来的影响作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成功的企业就是榜样,但还没有将公益经营思路放在企业发展的最高层面,放在企业作为法人存在于世的终极要义,相反这又是企业超越竞争对手的历史性机会。

  根据当前的情况看,我从本书里读到了公益资源和公益议题的稀缺性,在不久的将来,这里边同样会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谁先拥有占据公益资源和议题领域,谁就会给社会和公众在这一领域唯一的良好印象,人们总是容易记住那些处于第一位置的品牌,总是记住那些对社会带来好处、为公众提供最好服务的企业。那么,现在的企业将社会公益作为企业经营的一部分,是不是紧迫的任务呢?在资源稀缺的状况下,抢占先机成为企业当务之急。

  举个例子,在神六上天的重大科技事件中,人们记住的除了蒙牛之外,就没有太多的记忆。为什么呢?在神六上天之前,蒙牛早就做好准备,或者说早已经将赞助权利拿到手上,可谓是占尽先机啊,对后来的赞助企业的印象模模糊糊,甚至没有一点感觉。因为,这与蒙牛集团长期支持社会公益事业的策略使它拥有了让企业出类拔萃和持续发展的健康基因。

  如果对当今企业界比较了解的读者会发现,一些国际企业和品牌已经走在前列,在企业经营理念方面已经领先以国内的一些企业,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消费者“言必称国际品牌”的真正原因,诸如宝洁、诺基亚、三星、可口可乐等世界500强企业在国内从事社会公益事业都有一套系统的战略规划,特别是在广大农村,许多的大品牌已经给当地的居民带去了实惠,随着国家开发农村市场、促进农村各方面发展的大策略的推进,想必就是这些企业能够得到实惠吧!

  难能可贵的是,本书围绕企业公民这一概念,在社会和谐发展的系统认识中,对企业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具体模式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提出了6大公益模式,进而相继阐述,实乃用心良苦啊。

  中国企业的未来会怎样,与当下的企业拥有什么样的长远战略息息相关,许多的企业家已经意识到这些,但是如何打破陈旧价值观的藩篱,着手眼下的实际状况选择新的企业价值观以解决企业发展的方向难题,已经刻不容缓。迷茫和焦虑是一个过程,但绝不是办法。《企业公益战略》是否成为一些企业扭转乾坤的救赎,或是新兴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良方,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