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复杂,我国货币政策改革在“十二五”开局的2011年基本处于“维稳”状态。而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底,央行行长又表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及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其语调和2010年底前后的表态相差无几。那么,人们不禁要问:面对更加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2012年的货币政策改革能否真正“有进”?
我们看到,由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滞后,过去的一年间出现了众多小微企业的贷款高利率和广大中小储户被动承受存款“负利率”并存的矛盾局面:不少小微企业因承受不了贷款高利率而倒闭,广大中小储户的银行存款却因“负利率”而缩水。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银行由于对资金价格的“低进高出”而获得了巨额利润,以致有的银行管理者自己都公开表示感到“不好意思”了;资金量大的银行客户也因其可以迈进银行理财产品的“门槛”而分享高利率,从而赚得“钵满盆满”。
就在不久前,我们也看到,人民币汇率出现罕见的连续12个交易日“跌停”,这固然有国内外形势变化的原因,但某种程度上也是由于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滞后。尽管由于中国央行对人民币汇率的力挺使“做空”人民币者未能得逞,但造成的市场恐慌也殃及了股市。对此,我们不应欢呼“胜利”,而应思考成因。
我们也可以反思一下,货币政策改革的一再推后是否“最优”选择?比如,担心利率市场化改革银行不能承受,而事实上银行为了揽存款不也在普遍推出高利率的理财产品吗?又如,管理层还在担心目前推进利率市场化会招来“热钱”套利。试问:由于房地产价格走低、股市长期低迷以及人民币升值速度的放缓,“热钱”对来中国套利还会像中国资产价格大涨、人民币快速升值时那样热情高涨吗?我们担心“热钱”套利,而事实上“热钱”在“撤退”。难道我们不应反思是否出现了误判?再说,资本项目严格管制下潜入的少量“热钱”造成的损失与货币政策改革滞后造成国内市场的大面积效率损失相比,究竟“孰轻孰重”?
对于本应该适时推进的利率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的主动改革,一味后推的结果将是——在推无可推的情况下进行代价更大的被动改革,那样还很可能由于两者在时段上的接近或重叠而产生负面效应更大的“共振”。
因此,为了尽可能减小市场效率损失的“机会成本”,2012年的货币政策改革应该真正“有进”,而不应观望“又一年”。
2012,货币政策改革能否真正“有进”?
评论
编辑推荐
1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