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年总的评价是“稳定增长”。2010 年年初的经济增长速度很快,按当时的态势,全年的增长会在 10% 以上,甚 至 11%,这对一个经济体来说有点过热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政府适当调整宏观政策,放慢了货币增长速度,采 取一些措施抑制房地产泡沫,把过热的势头压住了。
有人说经济增长下降了,或者调控措施对经济增长有负面影响,这看怎么定义。什么叫负面影响,什么叫正面影响? 把增长速度从趋于过热的状态拉回到比较正常的状态,避免了两位数的高增长,回到 8% ~ 9%,仍然是世界上高速的增 长速度,而且是可持续的,这是正面影响。
有人说房地产调控之后,房地产投资会下降,我说要看从哪儿降到哪儿?从 1998 年开始有了房地产市场以后,房地 产市场的投资一般的速度也是很高,在 27% ~ 28%,现在的增长速度是 38%,历史从来没这么高过,从 38% 回到 28%,仍 然是高增长。不要拿这个吓唬人。防止过快增长是好事。
现在看,2010 全年 9% 的增长速度没有问题,有可能会超过 9%,总体来讲实现了平稳增长的目标;如果 2010 年是 8% ~ 9%,2011 年就可能继续 8% ~ 9%,而且不需要采取更严厉的抑制泡沫、抑制过热的政策,对整个经济是一个好消息。
通货膨胀不会太高
针对大家关心的物价问题,我认为未来通货膨胀不会太高。现在担心的是食品价格。国内一些灾害导致蔬菜价 格季节性的上涨,但我们中国过去六年连续丰收,粮食价格比较正常,不会产生特别严重的影响。现在一个新的风 险是最近俄罗斯干旱大火,已经宣布禁止谷物出口,而俄罗斯小麦在全球供给中占有重要的比例,所以小麦价格会 上升,对世界产生一定的影响。但现在看不会产生 2007、2008 年那样全世界粮价飞涨,包括西方奶制品价格上涨、 中国猪肉价格上涨的情况,通货膨胀的幅度不会像那时那样高到 8%。
现在看不到恶性通货膨胀的趋势。各行各业都有过剩生产能力,你说哪个制造业产品能涨价呢?它不竞相降价 已经是好事了。原材料价格上涨可能会导致消费品价格上涨,但是在各行各业都有过剩生产能力的情况下,每个环 节都会努力消化一部分成本,所以不是说原材料价格上涨 8%,最后的消费品价格就会上涨 8%。中国历来是两个涨 幅有很大的差别,就是因为中间环节都会降低一部分成本。
食品价格上涨,也许会导致整个消费品价格上涨 3% 甚至多一点,但是不会出现 2007、2008 年那种情况,也不会像 上世纪 90 年代、80 年代那样。过去三十年最高的通货膨胀出现在 1994 年,当时经济还处于半短缺的状态,1988 年抢购潮, 也是短缺的状态,而我们现在各行各业已经有了过剩生产能力的状态,情况完全不一样。而且现在货币供给已经较为及 时地稳定了下来,所以不会有什么恶性通货膨胀。
宏观调控不是免费的午餐
对宏观调控有一种担心,比如政府大量投资,实施所谓 4 万亿经济刺激计划,银行又出现了盲目放贷、坏账增多的苗头。 确实如此。
特别是 2009 年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有些项目,长远来讲那些基础设施不一定是浪费,但是确实有一个还债的问题, 在短期内怎么回收成本、怎么能有收入?中西部偏远地区的一些基础设施,是要建的。国家不能说东部需要基础设施, 西部不需要基础设施。这里强调的是公共品属性,可能不求回报,求的是均等,求的是内陆地区的人也能享受公共财政 提供的一些好处,但这些项目不一定是有经济回报的,本来应该由财政支付,用银行的钱就会有一个还账的问题,也许 就会产生一些坏账。
但总的来讲,银行体系吸取了上世纪 90 年代初银行那一轮的坏账的教训,那时候也是政府借钱,国有的信托机构倒闭, 等等。2009 年贷款大幅增长以后,在 2010 年年初以来,各种监管已经启动了,正在检查到底有多少可能的坏账。坏账只 要停下来,经济增长它不增长了,比重就会缩小。所以要重视这个问题,首先是把它停住,不要让它再恶性膨胀,这个 问题就好解决,即使出现这些坏账,在整个经济盘子中占的比重还是比较小的。
原则上,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不可能一个政策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只有收益而不付出代价。现在得到的好处是防 止了经济下滑,防止了恶性循环,防止了失业、倒闭、破产,大萧条,不能这些防住了,回过头又抱怨这个、抱怨那个。天下没有不付出 代价的东西,除非不发生金融危机和经济下滑,任何政策也不会精准到不出问题的程度。美国人、欧洲人也一样要付出代 价。原来就一大堆政府坏账,现在又弄了一大堆,弄得有些国家资不抵债,现在要削减财政支出、裁员,那个代价就更高。 但是金融危机当头,那些政策是有收益的,防止了大萧条的重演,总的来说是收益大于成本,经济上是有合理性的。一些 人不能得了便宜卖乖,现在经济稳定了,眼睛只盯上了成本。
但经济稳定下来了,确实就该清理遗留问题,这也是清理金融危机全部恶果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值得记取的教训是, 危机来了我们一个劲想着刺激经济、刺激经济,其实当时也应该仔细分析刺激需要多大力度,我们的经济跟发达国家有怎 样的差别?结果,信贷增长的速度太快了,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没有给予高度重视,等资金全贷出去了发现可能有问题。 另外,房地产市场上有很多信贷资金流入,银行体系和房地产体系的防火墙有失控。这些都是需要研究的,以后遇到这种 情况应做得更好。
是否有“二次探底”
从 2008 年金融危机爆发到现在,一直有人讨论经济“二次探底”的风险。我认为,如果说“二次探底”指的是经济增 长速度升上去了,又有一段时期降一点,那不叫什么探底。“二次探底”指的是什么呢?过去出现了负增长,现在又出现 了负增长,这才叫“二次探底”。这么看,全世界经济不会“二次探底”了。以欧洲经济、美国经济为例,比如美国从 3% 的增长速度现在跌到百分之二点几,还会继续跌,跌到 2% 以下,这都是可能的,而且可能两三年或者三五年的时间在比 较低的水平上徘徊,但这叫低迷,不叫“二次探底”。
前些日子很多人议论,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会不会导致世界经济二次危机?没有的事。欧洲这件事跟美国 2008 年金融 风暴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欧洲那点债务是完全看得见、算得出的希腊 3000 亿欧元,西班牙 4000 亿,葡萄牙 2000 亿欧 元,你数得过来的,而且知道这个债在什么地方,谁欠谁多少。而美国那个危机是几十万亿衍生产品的价值一天之内暴跌, 一个债券从 20 美元跌到了 5 美分,你都不知道规模有多大,灾难有多深,造成的恐慌是没法比的。那才叫真正的大危机。 欧洲的债务危机是完全可控的,而且现在基本平息了,欧元兑美元都已经上到 1.3 美元,世界经济基本稳定下来了。
有些人说“二次探底”,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些人原来对危机后的复苏太乐观了,看到美国、欧洲经济开始增长, 以为危机过去了,一切正常了,这才是错的。按照一般的规律分析,这么大的危机,清理起来要相当长的时间,很可能会 有两三年、四五年的低迷,这是可以预见的。前一段时间大家过度乐观,包括美国的分析家、中国的分析家都过度乐观, 后来发现问题还远没有结束,就又来说什么“二次探底”,其实没那么严重。
现在最坏的一个可能性是什么呢,不是“二次探底”,是美欧经济日本化。什么叫“日本化”?就是出现十至十五年 的长期低迷。日本就是泡沫破了以后十五年没走出去,现在应该说二十年也没走出去。当然,美国经济的活力、创造力, 欧洲经济的根基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雄厚的,不至于那么长,但两三年、三五年的低迷还是有可能的。
至于有人说日本的长期低迷是政府政策失误造成的。看指什么政策了。如果说过去二十年、三十年的政策,那也可以说, 美国过去十年、二十年也是错误啊,去监管化,金融泡沫任意地放纵,回过头来也可能导致长期的低迷。美国人现在批判 欧洲人,说他们在犯日本犯的错误,一开始刺激,刺激一半,又开始紧缩了,再解决就越来越难,这也是一个因素。所以 美国人坚持救市,尽管财政赤字已经 10% 了,他们还在坚持,到最后可能又是错的,因为大家可能对他的投资失去信心, 结果导致他又是错的,这些都还有待观察。
但最基本的因素是什么呢?就是过去二十年积累了这么一个巨大的金融泡沫,所有的部门都高度负债,杠杆率过长, 企业负债、金融机构负债、家庭部门负债、政府高度负债,加上他们的老龄化、社会结构的问题,加上世界经济的转型, 新兴市场的崛起对他们的就业岗位的竞争,所有的东西加在一起,这是最基本的原因。这不是什么政策问题,是它危机之 前的体制问题造成的。
所以现在要知道,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危机?是因为它前面的泡沫、过热、放纵,等等;不能等危机来了之后才想 这些问题。现在防资产泡沫、防金融泡沫,都是为了不发生危机。有些人就弄不明白这一点,总在那里就要涨、就要涨, 越高越好,就是不想涨太高了之后你倒闭破产,整个经济被拖入泥潭,那是最惨的。
泡沫的根源是人性
泡沫的根源其实是人的本性,是市场机制本身,人的本性贪婪,人的知识和信息不完全,这是基本的。
我们每个人、每个企业家、每个投资者、每个金融家,还有政府,都要自己想想,你是不是泡沫的根源?我们可能都是泡沫的 根源。市场经济形成以来,从来就没停过波澜起伏,西方经济早年是七八年来一次。先是几年的高增长,挣钱容易啊,拼命投资, 到头来发现没有那么多需求,都是空想,出现过剩生产能力,然后倒闭,萧条,然后又复苏,复苏完了又忘了。人人都想多捞一把, 周而复始,形成一波又一波的商业周期。这是经济体制内在的原因。
光是泡沫破了、危机出现的时候政府干预,是不够的。现代经济学从凯恩斯开始,基本的道理是,政府要在过热的时候就做事情, 波动才能比较平缓——尽管不可能消除波动。过去这一二十年,西方国家忘了这件事情。上世纪 30 年代大萧条之后,人们吸取教训, 接受了凯恩斯理论,不管市场有没有问题,赋予政府一项职能,就是宏观调控。这个理论并不假定政府就比市场更聪明,但是赋予 政府一个职能,叫逆风调节,热的时候压、冷的时候托,才不至于出现大的泡沫,也不产生大的危机。有那么几十年时间全世界实 行得还是不错的,但前些年人们忘了。长期的繁荣使人们忘乎所以了,开始批判凯恩斯了,不要政府干预了;等危机来了,想起凯恩斯, 想起政府刺激政策。危机来了当然要应对,但应该反省早干什么去了?如果在高涨的时候采取足够的措施,泡沫也不可能这样大。所以说,还得牢记现代经济学的成果,回到人类在大萧条时期血的教训产生的理论上去。
从“自在的市场” 走向“现代市场经济”
评论
1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