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行业对机床未来发展的要求
机床的发展与各行各业的发展需求密不可分。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秘书长罗百辉表示,未来机床技术的发展应根据不同行业对机床的要求,满足以下基本要求:更小的精度误差、减少能源的消耗、更短的加工时间、更高的综合设备效率和可持续性。比如能源、资源、食品、医药工程、通讯技术以及汽车等行业的发展对以后机床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但整体来看,机床的发展方向肯定有以下几个方面:提供整体的制造解决方案、设备的综合效率高、具有可持续性。
医药工程、通信技术等行业的设备一般都是小型设备,这些设备的部件越来越小、结构越来越紧凑、在加工的时候需要不同的切削环境,有时还需要加工钛合金等难切削材料,所以对加工装备就要求精度更高、刚性更强。在具体的生产要求上,医药工程(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要求体积更小以及更高的品质。通信技术领域,要求更小的体积以及更高的成本竞争力。
能源、资源、农业机械等行业的设备一般都是大型机械,在加工这些设备的时候需要机床有更高的主轴扭矩、更高的主轴动力和更大的工作空间。对机床的具体要求就是有更多的自定义功能代替具体的机器。
对于汽车制造业而言,一般都是高集成度的产品,需要在一个很小的空间内集成各种制造技术。这样就需要有新的加工技术来加工新的金属材料,并且也需要新的加工机械来加工像纤维材料这样的新型材料。汽车制造业对机床的要求就是在未来使用一台机器进行就可以进行加工组装。在机床的部署方面,要求机床具有就是更大的加工空间并且适合大规模生产。
国外机床工业发展面面观
1、美国:机床开发以基础科研为重
由于美国首先结合汽车、轴承生产需求,充分发展大批量生产自动化所需的自动线,美国在数控机床的主机设计、制造和数控系统方面的基础扎实,且一贯重视科研和创新,而且美曾在电子和计算机技术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美国不仅可以生产宇航领域使用的高性能数控机床,也可为中小企业生产廉价实用的数控机床(如Haas、Fadal公司等)。
美国政府很重视机床工业的发展。美国国防部等部门不断提出机床的发展方向和科研任务,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帮助网罗世界各地的专业技术人员,注重基础科研,因而在机床技术上不断创新。例如,1952年美国研制出世界第一台数控机床,1958年创建加工中心,70年代初研制成先进制造系统FMS,1987年首创开放式数控系统等。
美国在数控机床开发上存在的教训是,偏重于基础科研,忽视应用技术,且在上世纪80年代政府一度放松了引导,导致数控机床产量增加缓慢,于1982年被后进的日本超过。从90年代起,美国在开发数控机床技术时逐渐转向实用,产量上升。
2、德国:机床开发注重实用
德国于1956年研制出第一台数控机床后,一直坚持实事求是,讲求科学精神。据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秘书长罗百辉介绍,德国机床业特别注重“实际”和“实效”,坚持“以人为本”,师徒相传,不断提高技术人员的素质。在发展大批量生产自动化的基础上,德国特别注重科学试验,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基础科研与应用技术科研并重。在德国数控机床开发领域,企业与大学科研部门紧密合作,对用户产品、加工工艺、机床布局结构和数控机床的共性和特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质量上精益求精。
德国的数控机床质量良好、先进实用、出口遍及世界,尤其是大型、重型和精密数控机床。德国特别重视数控机床主机及配套件的实用性,其机、电、液、气、光、刀具、测量和数控系统等各种功能部件,在质量和性能上居世界前列。
“德国制造”在全球的需求
2011年上半年,德国机床出口比2010年同期增长了1/3以上。尽管美国经济仍不稳定,但其对汽车业保持了很高的投资。上半年,德国对美国的机床出口同比增长了67%。同时,中国也进一步巩固了其德国第一大出口市场的特殊地位。
2009年中期,德国机床工业的产能利用率一度猛降至70%多的水平。而到了2011年7月,机床工业的产能利用率又回升至95%的水平。这一现象也同样出现在机床行业从业人员的数据上。2011年上半年,德国机床行业从业人员超过6.6万人,比2010年同期增长了约4%。
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秘书长罗百辉表示,世界经济状况决定着德国机床工业的发展走向,目前世界经济仍将保持增长,但可能增速较低,预计相关工业产品产量和投资活动变化相对较小。世界范围内,机床工具行业主要用户的投资预算仍然很高,2011年将增长14%以上,2012年也将增长11%。特别是如汽车和飞机制造这样的大客户,纷纷计划在新市场、新技术和新模式上进行大量战略投资。无疑,机床工具行业将因此受益。
经德国机床制造商协会(VDW)预计2011年德国机床行业将同比增长30%。在EMO汉诺威2011这一世界顶级金属加工贸易展召开之际,VDW主席MartinKapp表示:“目前世界机床工业发展非常健康,并且需求保持在一个很高水平。”VDW期待展会的成功召开,这将促使世界机床的需求继续保持。由于基数较高,下半年机床行业增速将有所放缓。
据VDW统计,2011年1~7月,德国机床行业订单同比增长了91%,订单额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由于国际市场整体需求旺盛,许多规模较小市场都取得了三位数的增长。而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法国和意大利等规模较大的市场的订单,也都至少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截至2011年6月,德国机床已经预订的订单达到创纪录的9.7个月,可以支持到明年的生产。
3、日本:机床开发先仿后制
日本机床业在发展战略上讲求:“先仿后创”。先是向美国和德国学习机床元部件配套生产技术和数控机床技术,生产中档数控机床,大量出口,抢占世界市场。之后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一步加强自身科研实力,加速发展电子、计算机技术,向高性能数控机床发展。日本在发展数控机床过程中,狠抓关键,突出发展数控系统。
日本政府非常重视机床工业的发展,通过规划、法规(如“机振法”、“机电法”、“机信法”等)引导机床业的发展。
4、印度:机床技术开发 市场需求双驱动
根据印度机床制造商协会(IMTMA)的计划,到其第12个五年规划末,印度机床行业的市场需求将增长2.3倍,达到2370亿卢比的水平。2010~2011财年,印度机床行业的市场需求为1030亿卢比,比2009~2010财年的800亿卢比增长了28.7%。
IMTMA还预计,2016~2017财年,印度机床行业的营业额从目前的360亿卢比增长至1390亿卢比,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达到25%。而在当前财年,机床行业的增长率就可能达到25%。
机床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是指用电力驱动,对金属制品进行钻、铣、磨或成型操作的设备。
IMTMA主席MLokeswaraRao指出,为实现本土市场营业额增长,还需要提高印度机床的市场份额,力争将2016~2017财年的市场占有率从2010~2011财年的35%提升至50%。
他还提到,在第12个五年规划中会把机床行业的重点放在技术开发上,力争在一些主要参数上取得突破,包括:高精度机床、多主轴复合功能机床、重型机床、各类金属成型机床、关键机械部件、机床电子和其他子系统,以及设计/分析/仿真软件、加工和制造。目前,印度机床行业这些技术相当滞后。
行业另一个重点是技能发展和劳动力的补充增强。目前,印度机床行业共有从业人员3万人,预计到2016~2017财年劳动力人数将翻一番。
5、俄罗斯:中小型机床工具企业正在崛起
俄罗斯国际机床展览会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展品种类比较齐全,但大型、精密数控设备少,展品中没有高效自动柔性生产线;俄罗斯尚无数控系统制造企业展出自主品牌的数控系统;工具、功能部件展品多为钻头、铣刀、不重磨刀等普通刀具;俄罗斯著名的老国有机床企业品牌没有在展会上出现。
从展会可以窥视俄罗斯机床工业的一个侧面———俄罗斯中小型机床工具企业正在崛起,中低档数控机床展品为数较多,中高档数控机床产品尚处于起步阶段。部分俄罗斯数控机床展品外观造型不太精美和现代化,但仍能显示出较好的工艺水平和零件的加工质量,不失俄罗斯产品高刚性、经久耐用的形象。但是俄罗斯的先进制造技术、数控产业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不如我国当前水平。从展商和展品现状看,俄罗斯机床工业正处在转型时期,多数企业的产品正在向数控化转型,正在寻求技术和贸易合作。
数据显示,2008~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俄罗斯机床工业严重下滑,2010年下半年开始回升。2010年随着俄罗斯经济全面复苏,汽车工业增长27%、机床工业增长14%。俄罗斯政府对工业部门给予很大支持,2011年预期GDP增长35%~40%。
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秘书长罗百辉分析指出,俄罗斯政府出台了两个政策将对俄罗斯机床工业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一是2011~2016年政府将对机床工业投入10亿美元,其中7.5亿美元用于产品开发,2.5亿美元用于技术改造,提高俄罗斯现有机床工业的制造能力。目标是每年开发新产品50~60种。对于研发出来的新产品,3年内同类机床限制进口。2011年7月1日起,用于国防军工的机床,只要国内有生产的不容许进口,由机床协会负责审查。二是2011年起5年内,俄罗斯政府将投入3000亿美元用于电力设施和核电站的建设,主要用于购置设备。同时,10年内俄罗斯在军事装备方面(机床、军舰等)将投入9000亿美元,其中4000亿美元将用于基础装备的技术改造,由此可见,俄罗斯机床工业将得到政府空前的支持和巨大的市场拉动。无疑将对俄罗斯机床工业的崛起产生重要作用,也将为全球机床业界带来相应的商机。
我国机床工具行业发展面面观
前不久,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机联”)公布了2011年1-6月我国机床工具行业进出口的相关数据,我国机床工具行业一般贸易上半年共完成进出口贸易92.89亿美元,同比增长54.64%,其中进口总值为65.27亿美元,同比增长62.92%,出口总值27.63亿美元,同比增长38.06%。
全国共有27个省市实现进出口增长,其中排名前五的省市分别是:江苏省、广东省、上海市、浙江省和山东省,和上月相比,江苏省、广东省、上海市和浙江省的地位无法被撼动,而山东省则取代北京市排名第五。
1-6月,我国机床工具行业进口来源国(地区)共有73个,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个国家,进口金额最多的是日本,进口金额达到41.75亿美元,同比增长92.87%,增速比上月有所下降。其次是德国和台湾地区,同比分别增加43.11%和22.88%。瑞士则取代了韩国上升到第四的位置,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07.66%。2011年上半年,尽管增速逐月下降,但我国对日进口平均增速依然维持在90%以上,我国机床工具行业对日本的依赖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出口方面,我国机床工具行业1-6月出口国(地区)为187个,比去年同期有所减少,出口贸易往来最频繁的依然是美国,上半年累计出口金额为4.62亿美元,同比增长35.90%。出口排名前五的国家(地区)与去年同期没有变化,依然是美国、日本、德国、印度和中国香港。对台湾地区的出口额增长达到97.98%,增长迅速。除了这些传统大国之外,我国对于俄罗斯联邦和巴西的出口额增速也超过了70%,比上月有明显增长。
2011年7月,全国机床工具行业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增长,产销增速在30%以上,出口交货值增速达到20%以上,较上月有小幅下滑。
1、产销快速增长
7月,全国机床工具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31.75亿元,同比增长32.68%,环比负增长11.76%;完成销售产值615.02亿元,同比增长31.67%,环比负增长11.02%;产销率为97.35%。
1~7月,机床工具行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3998.70亿元,同比增长36.64%;完成销售产值3881.18亿元,同比增长36.35%;产销率为97.06%。分行业来看,1~7月,机床工具行业下属的10个子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工业销售产值均呈两位数增长。
2、出口平稳增长
7月,全国机床工具行业完成出口交货值33.7亿元,同比增长20.61%,环比负增长17.67%。1~7月,机床工具行业累计实现出口交货值229.6亿元,同比增长21%。各子行业差别较大,其中其他非金属加工专用设备制造业累计同比增速为96.42%,机床附件制造业的累计同比增速呈现负增长。
3、主要产品产量全面增长
从主要产品产量看,7月份,机床工具行业7种产品中除了金属成形机床产量同比增速是8.54%,其他6种产品同比增速都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增长。1~7月,金属成形机床产量累计同比增速4.02%,其他6种产品累计增速都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
沈阳成为第三个世界机床制造核心区
近年来,沈阳检验检疫局为沈阳机床由国内龙头迈向世界龙头,大力提供“振兴”战略支持。该局利用信息优势,及时准确将国际高端数控技术信息传递给企业,帮助企业确立高端路线;探索建立机床产品源头把关的管理模式,把检验前伸到原材料进厂环节,利用技术优势将产品缺陷堵在装配之前;帮助企业通过分类管理一类评审,使机床出口抽检率从100%降到了1%;帮助企业与中认北方实验室进行技术对接,运用检测技术提高机床电磁兼容性能和运行可靠性;指导企业按照国际标准规范生产和管理,帮助企业申请国家免验。
在沈阳检验检疫局的帮扶下,沈阳机床完成由单纯生产向品牌、技术一体化方向转变。在去年4月的南京国际数控机床展上,沈阳机床推出“新五类”产品首次以自主创新品牌进军世界中高端机床领域,并在美国、德国组建了销售服务中心。今年4月,世界机床巨头德国德马吉、日本森精机和沈阳机床宣布在沈阳合资建厂,共同研制高端数控机床,沈阳机床已跻身世界机床豪强之列。
今年前8个月,沈阳机床共出口机床577批次、货值2653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0%和30%,货值增度远大于批次增速,且增长趋势稳定,说明沈阳机床出口产品价值在不断提升,沈阳机床开始进入世界高端数控机床发展之路。根据1~7月的国际机床市场销售数字,沈阳机床经济总量超过日本马扎克跃居世界第一,沈阳已成为继德国斯图加特、日本名古屋之后,第三个世界机床制造核心区。9月27日,辽宁省科技厅领导来沈调研考察正在建设中的沈阳国际特种机床装备城。据罗百辉了解,中国·沈阳国际特种机床装备城总规划面积3.54平方公里,将以数控机床产供销一体化为主导,建设集研发、生产、会展、商贸、物流、居住为一体的产业化新城,力争用3—5年时间,建设成为中国最大的专用数控机床全链条产业新区、世界级数控机床技术研发平台、“永不落幕”的机床博览中心。
台湾地区机床行业形势良好 进出口双增长
2011年1-5年,台湾地区机床行业形势良好,进出口均实现大幅度增长。前5个月,台湾机床总出口额达15.8亿美元,同比增长53.6%;进口总额达3.57亿美元,同比增长66.0%。
在台湾机床出口类别中,切削机床出口额12.75亿美元,相比去年同期增加61.5%;成型机床出口为3.55亿美元,同比增长27.6%。在出口国/地区中,中国大陆与香港地区成为台湾地区机床主要出口区,占其总出口额的43.5%,达6.87亿美元,同比增长了42.3%;其次是美国,占到总额的6.7%,为1.53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了137.2%。
总体来看,2011年全球主要的机床生产国都处于回升阶段,包括德国、美国、日本等的订单及销售情况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目前台湾地区机床产业第3季度的接单已经完成,业界正在抓紧接第4季订单。
从进口机床来看,切削机床进口为3.093亿美元,同比增长75.3%;成型机床进口额为0.479亿美元,同比增长23.8%。日本成为台湾地区机床进口的第一位来源,占到了总额的64.1%,达2.2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76.7%。位于第二位的瑞士,占11.3%,总额达0.4亿美元。
台湾功能部件在大陆机床行业得到广泛应用
台湾功能部件企业近年来在内地快速发展。从普森的主轴,到HIWIN的丝杠、PMI的导轨、再到佳贺的卡盘等,台湾功能部件已成为大陆机床行业采用最多的品牌。
普森主轴相关负责人表示:台湾企业来大陆做生意,一般都会把“信”字作为立业之本,普森也是一样。我们的所有主轴都是在台湾生产的,但是七年前我们在昆山就设立了分公司,自己做销售和售后服务。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使用户能够对普森产品比较放心。而在经验方面,主轴的技术产品必须要有经验的累积。对于未来主轴的发展方向,该负责人表示,首先是电主轴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这种背景下,电主轴确实比机械主轴要更有优势。其次,智能化、智慧型的主轴会赢得更多客户的青睐。以普森为例,主轴里面增加温度感知器、热变位感知器,随时感知主轴的使用状态,能够动态模拟它的水平震动、垂直振动、热变位、轴承寿命等各种相关数据,就是对这一理念最好的诠释。
尚品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多年在台湾从事机床配件代理服务,该公司负责人表示:“大陆的产品价格一般都会比台湾低3成。这种价格优势使得一些用户认为如果产品质量不行的话,可以通过售后服务来弥补。但是现在售后服务成本越来越高,所以用户宁愿多花点钱选购靠得住的产品。”另外,在台湾,由于很多功能部件企业都是中小企业,所以他们的老板本身都会事必躬亲,自己去专注研发,关注客户的应用面。
机床行业发展面面观 功能部件广泛应用
评论
1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