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下午的政治学习例会散后,吴家富书记让教研室及图书馆的同志留下,与大家共同学习中央党校王东京教授的“党校教学改革”专题讲稿,很受启发。当然,我不是教师,只是为教育有培训做好服务的后勤工作者,对教学上的改革,不可能说一道二的。但谈点自己的启发还是可以的。王教授在谈到,“学术框架”时,说:“当好一个党校教员,讲课必须要有学术框架,否则信口开河,满嘴跑马,别人怕是难以拿你当专家的。尤其在中央党校,学员来自五湖四海,很特殊,不仅见多识广,而且也都能说会道。他们进党校学习,不是对问题没思考,而是想听听教员的理论讲解,当教员的若无学术框架,就事论事,怎可能让人心悦诚服呢?......究竟什么是学术框架呢?我理解的学术框架,一句话,就是学者观察世界的理论坐标。不过她不是指某个点,而是一个参照体系。....没有学术框架,看问题就如老虎吃天,往往无处下口。说得再形象点,学术框架就好比一张交通图。你要去天安门,从颐和园出发怎么走?假如你手里有交通图一看便知。这是说,若有学术框架在胸,分析问题也就有了逻辑路径,这样我们不仅不会迷失方向,而且可以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即便不小心走错了,也能按学术框架随时校正,至少不会闹出南辕北辙的笑话来。写到这里也许有人问,学术框架既然如此了得,那么框架从何而来呢?我的回答是,假若你天赋足够高,又有深厚的学术功力,你可以自己建框架。但若非如此,则另有一条捷径,去借用经典著作的框架。我们说,经典之所以称为经典,首先是她结晶了前人的智慧,经历了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考验,颠扑不破;同时经典还有一个共性,那就是都有自己的学术框架。古往今来,没有学术框架的论著,哪怕曾经轰动一时,但大浪淘沙,最终很少有立得住的。我这样讲,当然不是说有学术框架的著述就一定能成经典。我的意思是,被传承的经典,一般都有学术框架。以经济学为例,亚当?斯密研究分工与贸易,用的就是绝对成本的框架;而李嘉图用的则是比较成本的框架;马克思研究剩余价值,用的是“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框架;而庇古研究社会福利,用的则是收入均等化的框架;再有,马歇尔研究价格,用的是局部均衡的框架,而凯恩斯研究就业,用的则又是宏观总量平衡的框架。......但凡经典皆有学术框架,可经典著作很多,教员讲课如何选择呢?我以为有两个原则:首先,要先选本学科经典。对一个问题,不同学科经典的分析框架往往不同,教员备课最好选本学科的经典。不是别的学科经典不能用,而是隔行如隔山,用起来未必顺手;其次,要找准问题对应。即是说,你分析的问题要与经典所分析的问题类同,不然张冠李戴,反而容易弄巧成拙。.......古人讲: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假如你现在讲课还没有学术框架,不要紧,也不必懊恼。只要从今天起重视起来,虚心向经典学习,向同行学习,下足功夫,待以时日你必有意外的惊喜:不仅课会讲好,研究也会更上一层楼。不信你就试试看!”
我的感受就是不但要多读书,读好书,读经典书,还要养成读书的习惯。只要是想有所成就,就要有读书的习惯,并非要成名才去读书,就是为了生存也要读书。因为,书籍是人类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记录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们在解决了基本物质生活需求之后,读书便成为精神世界的主要诉求。培根说:“读书之用:一为心旷神怡,二为增趣添雅,三为长才益智。”我理解是从道德标准、精神境界和知识能力三方面阐述了读书之于人的作用。具体讲就是读书给了我们观察世界的高度和认识社会的深度,让我们视野开阔、思想深刻。读书也给了我们认识世界、掌握世界和创造世界的利器,丰富我们的有限人生。使我们穿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徜徉于古今中外,犹如同外国哲人和古代圣贤对话,读懂并品味陶渊明甘为平民人生的淡然;王维达官贵人、高官不显的人生的超然;苏轼大起大落、坎坷多蹇人生的坦然。我们借鉴了前人智慧人生的经验,就能够在多元而瞬息万变的社会里确立正确的道德标准、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就能够把握自己,立足人生,应对挑战。
也正是无数个个体人性化的阅读累积成为一个民族的整体文化素养。曾经饱受苦难的犹太民族具有优秀的读书传统。他们人均占有的图书量,每年读书的时间和数量,都超过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因而从1901年--1995年,在64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犹太人有121位,获奖人数高居世界各民族之首。
可见读书可以涵养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铸就一个国家的文化根基。我国也非常重视倡导民众读书。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就读书一题做客新华网。今年的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总理又来到商务印书馆和国家图书馆,与编辑和读者交流读书心得,倡导青年学生要“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他说“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所以,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提高、科学文化的普及、文明理念的传播、精神世界的和谐都要求必须倡导读书。
也许有人会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一个人一天总可以抽出半个小时读三四页书,一个月就可以读上百页,一年就可以读几部书……”这也是温总理在今年世界读书日参观国家图书馆时,对在馆阅读的青年人语重心长地讲的一段话,对我们应该很有启发吧。
我们党校图书馆担负着党校干部教育培训提供信息服务和为读者服务的双重使命,故而首先要对教学专题有所了解,才能提供有效、有用的文献信息;其次是自己要多读书,读经典著作,才能向读者推荐好书。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为倡导读书、传承精神文化做些事情。如做好优秀图书的推介工作,使其呈现出多样性、层次性和艺术性。这正是我们今后要思考的问题,以之促进其读书习惯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