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平衡是经济发展的根基


  人类生存与发展靠什么?靠地球赐予的物质和能量。然而,人类在参与大自然的物质流动和能量转换的过程中,只顾眼前的经济利益,导致自然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

  在中国,伴随着经济飞速发展,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引发了许多环境灾难。早在上世纪90年代,环境污染问题就已非常严重。如淮河流域。在上世纪90年代五类水质就占到了80%,整个淮河常年就如同一条巨大的污水沟。1995年,由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1875亿元。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到GDP总值的15%,这意味着一边是9%的经济增长,一边是15%的损失率。环境问题,已不仅仅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已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据权威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荒漠化土地已达267.4万多平方公里;全国18个省区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而且荒漠化还在以每年1万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长。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没有使用价值的水质已超过40%。全国668座城市,有400多个处于缺水状态。其中有不少是由水质污染引起的。中国平均1万元的工业增加值,需耗水330立方米,并产生230立方米污水;每创造1亿元GDP就要排放28.8万吨废水。还有大量的生活污水。其中80%以上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进河道,要不了10年,中国就会出现无水可用的局面。全国1/3的城市人口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有1/3的国土被酸雨侵蚀。有人预言,如果再不加以整治,人类历史上突发性环境危机对经济、社会体系的最大摧毁,很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出现在中国。

  也许有人会说,怕什么,生态破坏后还可以治理,先把经济发展起来再说。不过,这种先破坏后治理的观念,付出的代价却非常惨痛。有人算过,云南滇池周边的企业在20年间,总共只创造了几十亿元产值,但要初步恢复滇池水质,至少得花几百亿元,这是全云南省一年的财政收入。淮河流域的小造纸厂,20年累计产值不过500亿元。但要治理其带来的污染,即使是干流达到起码的灌溉用水标准也需要投入3000亿元。要恢复到20世纪70年代的三类水质,不仅花费是个可怕的数字,时间也至少需要100年。

  其实,道理很简单,生态平衡是经济发展的根基,一旦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土地没有了,水也没有了,空气污染了,还谈什么经济发展,人类还怎么生存?然而,越简单的道理,越容易被人类所忽视。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对物质和能量的需求远远超过中国这块地盘所能提供的物质和能量,尤其需要维护生态平衡,这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根基,也是中国人生存的根基,我们每位国民都应当自觉维护生态平衡,捍卫生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