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战略研究中的两个问题


关于战略研究中的两个问题

2011-9-15

 

       在所有的战略研究中都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战略如何产生的”。一个是“战略是针对什么问题的”。这两个问题从根本上制约了战略的研究。我简单讲讲自己的认识思考。

       (一)战略是如何产生的。

       有的认识以为孙子兵法就是讲战略的,也就是说,战略从古代战争时就有了。还有的文章从中国古时候的文章中找到“战略”一词,就认为战略已经出现了。还有不少文章从战略概念出现来讲战略的产生。我都不认同。

       战略是战争的产物。但并非任何战争都有战略。只是到了战争形式发展的一定水平时,才出现的。不要说原始时期的战争没有战略,就是古代的战争也没有战略。古代战争形式非常简单,或者一次战役就是一场战争,或者一个计谋就决定了一场战争胜败,并不需要战略。仅仅是到战争形式发展到非常复杂的阶段,才会产生对战略的需要。

       战略是在战争中产生的。战略不是在战争爆发之前就准备好了的。许多文章认为战略是在战争爆发之前就研究制定好了。同时认为战略决定了战争的胜负。按此推理,战争胜负在战前就已经决定了。这不符合战争发展的实际。在战争爆发之前准备的仅仅是预案,并不是战略。战略有极强的针对性,要针对对手的战略意图和战略方针。任何军队都不可能在战争爆发之前就明了对手的战略意图和战略方针的。因而也不可能在战争爆发之前就制定好有针对性的战略。因此战略仅仅是在战争爆发之后才产生的。

       战略是战略家的思想产品。战略不是军事家的产品,也不是军事指挥员的产品。虽然战略家是从军事指挥员中产生的,但是并非任何军事家或军事指挥员都是战略家,或者都能够成为战略家。战略家有其个人的独特的天赋(如大多战略家喜欢音乐),不可能学了战略学、或学精通了战略学就可以成为战略家。

(二)战略是针对什么问题的。

       许多关于战略的理论或书籍根据毛泽东的解释:战略是“研究带全局性的战争指导规律”,对于“战略”概念做了充分的阐释。但是我认为这种阐释并没有清晰地说明究竟战略是针对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的。何为“全局性的”,何为“非全局性”的?如何划清“全局”与“非全局”的?什么是“指导规律”?“指导规律”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这些问题至今没有看到有益的解说。

       本人以为战争的全局性要表现在一定的现象和概念上,而且是清晰的表现。否则战略概念和词语就没有意义和价值。

       本人认为战略的全局性表现在“趋势”、“态势”和“均势”等三个方面以及三者的统一状况。任何战争都是不断发展的,都存在发展的趋势。任何战争都是双方的博弈竞争,都存在竞争的态势。任何战争在竞争中都存在相对势均力敌的稳定阶段,即均势。战争的趋势核态势和均势以及三者的统一,就是战争的全局,带有全局性问题。

       准确的划定战争的全局范围,清晰地说明战争全局的内在关系,是研究战略的基础。

       目前有关战略的研究存在很多混淆不清的概念和解释。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清晰地说明战争全局是什么。由于没有将战争的全局性解释清楚,导致很多理论文章中将策略混同于战略,将战役组织指挥混同于战略。同时对于许多战略范围的问题缺少研究。如“战略情报”、“战略布局”等问题。

       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