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博客:有什么好轻博的


  8月下旬,网易和凤凰新媒体几乎同时推出新一代互联网产品:轻博客,所不同的,只是各自的名称不同而已。

轻博客到底是什么,它的到来,会对现有的互联网产品形成冲击吗?回溯中国的互联网产品,借鉴外国成型产品已经是惯例,轻博客是否也是这样产生的?它能给只见砸钱不见回报的互联网服务商们带来真金白银吗?

新产品,还是肥皂泡?

给你一个时光机,你能做什么?

这个问题出自网易日前发布的一则视频,在这段时长约两分钟的视频中,外星人、摄影师大懒糖、想包养吴彦祖和金城武的女编辑……网易CEO丁磊,随同一连串稍显粗糙的提问依次出场。

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推广网易新发布的独立域名轻博客:lofter。

无独有偶,就在8月下旬,凤凰新媒体也高调推出他们的轻博客产品——凤凰快博,凤凰新媒体执行副总裁王育林将快博称之为“社交媒体的下一站”,他同时称,轻博客将成为互联网新一轮的投资热点。

这两家网站推出轻博客的程序,和之前的社交网络平台并无二致:同样是略带神秘色彩的邀请码内测方式,辅以高调宣传吊足潜在玩家的胃口。

当大众还没有来得及从微博热潮当中回过神来,轻博客已经走到台前,它究竟是一种全新的互联网产品,还是以烧钱著称的互联网产业中又一个轻松吹起的肥皂泡,还是先一探究竟再说吧。

轻博客是什么?

也许你是个恋旧的人,仍然在日复一日更新自己的博客,即便它的点击量少得可怜,累计算起来也不及韩寒或是徐静蕾单篇博文的零头,而留言栏的前面几条无一例外是“沙发”,你还是舍不得放弃,每天写点抒发性情的小文字,或是分析社会不公根由的大块头,配上几张别处转来的图片,把页面做得像是精装修的两居室。

又或者你还沉迷于微博,每天@一大串follow过的名人言论,无论内容是赵本山、黑格尔、红十字会、卡扎菲还是其他,无数遍刷新与更新之后,你唯一的遗憾也许是文字栏只有140个字的容量,无法再多加几句独到的点评。

现在你似乎可以换个口味了——至少推广轻博客的那些网站是这么说的。

轻博客的基本使用方法和博客大同小异,用户可以自由上传照片、撰写文章、分享音乐、视频和各类文档,但它和微博一样操作简单,便于传播和互动,又不像微博那样限定字数,有人用了这么一个比喻:假如博客是本书,微博是报纸,轻博客则是内容丰富多样的杂志。一言以蔽之:有了轻博客,你那些出色的长篇大论,也可以像在微博上那样,以极快的方式四处传播了。

对于热衷与大众分享自我的专业人士和希望看到更多原创内容的网民而言,轻博客的出现显然是件好事,它能够挤掉传统SNS(社交网络)中常常掺杂着的诸多水分,以简洁的页面和直观的分享方式,实现作者与受众之间的有效沟通,而不用花费大量精力去考虑如何发布或是寻找自己需要的内容。

考虑到国内互联网产业聚焦效应明显,反应又总是慢那么一两拍的状况,不难理解轻博客为何会在2011年度突然成为新的热点。4月7日开放的点点网和6月28日开放的盛大推他,以及7月20日开放的新浪Qing,这些已经成型的轻博客很快吸聚了不少用户,由李开复的创新工场孵化的点点网目前的用户量已过两百万,据称年度目标是千万用户,他们也已经获得了一笔千万元的投资,国内的网民基数庞大固然是事实,但一个全新的网站在短时间内吸纳如此多的用户,实属罕见,而Qing借助新浪的人气,在开放短短两周之内,用户也已经达到百万之众,因而和盛大推他一起,被网友戏称为轻博客中的“富二代”。相比一代互联网产品进入中国时惨淡经营的场面,这一切不能不说是个奇迹。但已经多次目睹互联网泡沫破碎的人们,面对看似美好的前景,仍然有必要保持淡定。

抄袭还是借鉴?

互联网走进中国,至今才十多年历史,基于互联网的开放性特征,即便是资深玩家,在产品体验这一点上,也并不比普通用户有更多的发言权。从单向提供内容的所谓门户网站,到以灌水为特色的BBS,再到话题细分的网络社区,还有随后出现的用户自主编辑的博客,以及注重网络社交的SNS,最后是遍地开花的微博,凡有过几年上网经历的网民,对于这样的变迁史,大都能娓娓道来。

一个不无尴尬的现实是,这些已经被写入互联网发展史的产品,没有一个是国人原创的。后来成为世界最大博客服务提供商的Wordpress于2003年在美国推出时,很少有人想到,博客会在几年之后成为大洋彼岸的热点。被翻译成“博客”的这款互联网产品,以其自主编辑的特性,突破了以往用户只能被动接收信息的局面,很快受到中国用户青睐。一批草根博客也在万千用户中脱颖而出,成长为可与名人争夺话语权的意见领袖,兴奋之余有人高呼:博客改变中国。门户网站们在短暂惊愕之余,不动声色地推出了自己的博客服务,已经聚拢的人气和名人效应之类的营销方式,使得他们笑到了最后,那些照搬美式博客服务的中小型网站,则被人忘记得一干二净。

SNS(社交网站)产品的进入也同样如此。当几位美国大学生鼓捣出Facebook时,最初目的只是为了延续校园里由来已久的社交传统,这款产品被移植到中国之后,开心网、校内网(人人网)一度成为白领和学生们最为喜爱的网站。在现实中为社交困窘的人们似乎找到了一个新的突破口,开心农场、抢车位这类旨在增进互相勾引的小游戏的进驻,更是大大提高了用户粘着度,“偷菜”这一话题甚至引发了社会争议,随后,腾讯引入了这些游戏,并凭借自己独一无二的QQ用户数量,把它们改造成和QQ绑定的新平台,一时间,上QQ偷菜,成为令不少与SNS无缘的网民近乎疯狂的游戏。至于人人网等SNS网站,在保持了一段时间的高热度之后,再也没能掀起新的热潮。

2006年,Evan Williams创建Twitter,这款产品后来被称作微博。微博最初进入中国时,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饭否等几乎全盘借鉴Twitter的网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只是小众寻求乐趣的自留地,加上其他外来因素的影响,微博的发展一度陷入停顿。直到新浪、腾讯等大型网站的介入,微博服务才被重新发掘出来,形成了今天这般繁花似锦的局面,一个新的口号诞生了:围观改变中国。网站方最开始显然没有预计到,郭美美之类的话题人物会成为网民真正的兴趣热点,他们在推广时,仍然采用了屡试不爽的那一招:名人效应,至于效果如何,谁用谁知道。

稍微总结一下这些互联网产品进入中国的过程,就可以清晰地看出,无论是博客、SNS,还是微博,都只是在国外成品的基础上改造而成,不能说中国的互联网大佬们完全没有创新,他们在将互联网产品中国化的道路上,还是下了不少功夫的,只是和原创者比起来,这样的创造力未免与各自的江湖地位不太相称。

这就难以避免旁人的山寨之讥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摆在人们面前:国外的原创者大多年轻、有创造力,当他们开发出一款新产品,而且被证明有发展前景时,立马会吸引来众人的关注,进而获取投资,成立专业团队,成为行业新星。国内则很少有这样的创新环境,即便出现一些原创的小产品,最后瓜熟蒂落,尝到甜头的,还是靠实力和人气说话的大佬们。

轻博客能赚钱吗?

轻博客同样是舶来品,它的出现只比微博晚了不到一年,最初的轻博客可以说是微博的另外一种展示形式,不过界面更加简洁、便捷,展示方式更加丰富而已,经过改进,逐渐成为一个由用户提供生成内容、表达自己的平台,兼具博客的表达力、专业性与微博的社交传播力,而这正是分众传播细化之后的互联网用户们所需要的。

继微博之后,轻博客也显示了不容小觑的力量。创立于2007年的轻博客Tumblr,经历去年年底的融资之后,用户急速增长,前两个月已经超过老牌博客服务商Wordpress,新一轮融资完成之后,Tumblr估值将高达8亿美元——这是任何一个商家都会眼红的数字。

也许正是这样的榜样激发了国内互联网从业者的热情,Tumblr的中国翻版出现了,单单只从界面上,也可以看出点点、新浪Qing、盛大推他和Tumblr的亲密关系,不难预见,即便将来轻博客能够做大,甚至替代传统博客,成为与微博并驾齐驱的新品牌,可能加入的中国元素,也只是在美式轻博客基础上的一些改进而已。

轻博客还有多久能成为热潮?一位互联网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给出的时间是两年。也有观察者表示出了不同看法,即轻博客难以做大,顶多在小众市场上有一定影响。

无论是两年,还是更长的时间,一个现实问题是不容回避的:钱。

热火朝天的微博虽然已经累积了足够多的用户——新浪微博用户已经达到两亿。但如何盈利,即便是业界大佬,也还没能形成统一意见。攻城略地、诸侯割据,一路抢占人气的背后,其实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节点没有显现出来,那就是如何把数量如此庞大的用户群变成实实在在的利益来源。

轻博客肯定也无法回避这个问题,即便它拥有再多的用户,如果不能在盈利这一点上取得突破,最终还是会被人遗忘的。

这就重新走入了互联网产业的一个怪圈:从国外引进新产品,本土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流量和点击量,却没法把它变成现实中的钱,是泡沫还是新兴产业,区别也许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