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有近两亿人口,官方语言葡萄牙文,是个天主教占主导地位的国家。人们起名较随便,如卢拉(墨鱼)本是前总统当工人时的绰号,后来叫顺了,干脆就正式加到大名上。这不,总统连任两届,在位八年,成为人民喜爱的总统。寻常人家选择名字较有规律,稍带一点宗教色彩。起名随姓,相沿成俗,大多由三部分组成:本人的名字(多为复名)、母亲家族的姓和父亲家族的姓;形成了巴西等葡语系国家特有的复名复姓现象。通过本文的介绍,也许对解决国内重名重姓的问题有一定借鉴意义。
复名复性
典型的巴西人名是复名复姓,著名球星卡卡的全名是:里卡尔多·伊泽森·桑托斯·莱特(Ricardo Izecson dos Santos Leite)。里卡尔多(Ricardo)是卡卡的名字,因为叫里卡尔多的人太多了,就加上个伊扎克桑(Izecson),源于其父的第二个名字。后面的两个单词桑托斯·莱特(dos Santos Leite)是复姓,其中桑托斯是妈妈西蒙妮·科里斯蒂娜·桑托斯 (Simone Cristina dos Santos)的姓;莱特是爸爸鲍斯高·伊扎克桑·柏莱拉·莱特(Bosco Izecson Pereira Leit)的姓。
由于巴西人多采用复名复姓,全名重复现象就减少很多。和中国人一样,亲朋好友间爱直呼名字,以示亲切。这样单叫的话,重名的人还是不少。大学的一个班里,三五个学生叫蒂亚戈(Thiago)算是常事。在需要区别重名的场合,巴西人的昵称就派上用场。例如巴西球星中有两个罗纳尔多(Ronaldo),为了方便称呼他们,就把后来者的葡文原名Ronaldo变形为罗纳尔迪尼奥(Ronaldinho),即小罗纳尔多。再如巴西著名足球教练:路易斯·菲利普·斯科拉里(Luiz Felipe Scolari), 国人称其姓:斯科拉里;巴西人称其名:把菲利普(Felipe)变形为菲利潘(Felipao),尊称大菲利普。
图 一 著名语言学家和联邦议员40年如一日编写《巴西家族姓谱》
在新闻报道和军队等正规场合,巴西人则统称其姓。一个单位内,不免有重姓官兵。例如,达席尔瓦(da Silva),银的意思,在巴西是个频率很高的姓,来源于非洲。在过去奴隶制的时候,奴隶们没有大名,庄园主随便叫身边的女奴为叫银儿(Silva)。平时和巴西朋友笑谈,说达席尔瓦相当于中国的张王李赵。笔者在巴西航空理工学院的一位同学是巴西空军军官,全名叫柏度·亨里克·高迪纳·达席尔瓦(Pedro Henrique Goldner da Silva)。高迪纳(Goldner)有点金的意思,是德国原汁原味的姓。他不喜欢人们叫他达席尔瓦上尉,而是高迪纳上尉。我们给他开玩笑,金上尉比银上尉的价位更高啊。
名字后缀
一些成功人士,为了传承其事业,喜欢在自己的名字后面加上Filho (儿子的意思),就算是儿子的名字了;加上Neto (孙子),就算是孙子的名字了;甚至给自己名字后面加上Sobrinho (侄子),这侄子的名字也有了。比较有名的例子是:前巴西联邦国会议长安东尼奥·卡洛斯·馬加亮斯(Antônio Carlos Magalhães),简称ABC;儿子就叫 ABC Filho、孙子就叫ABC Neto。这个家族在巴伊亚州实力很强,一家三代都当选为联邦议员、州长等重要职务。
巴西妇女结婚后可以随丈夫的姓,上述卡卡妈妈的全名后面就加上了夫姓莱特:西蒙妮·科里斯蒂娜·桑托斯·莱特(Simone Cristina dos Santos Leite)。做现代女性的确很难,结婚很幸福,但不容易。为了表明爱情和体现传统,让喜庆迷昏头的新娘子一般都想随夫姓氏。但在一个离婚率攀高的年代,结婚前要财产公正,还要想到将来的离婚可能性。届时把夫姓去掉,则很难很难,通过司法程序,少说要折腾个十多年。同时,如果再遇到心上人,留着前夫的姓会很尴尬没趣的。
名字的后缀给科学文献引用带来很多困惑。再说朋友高迪纳,现在已是中校了,他希望期刊论文引用文章时用Goldner。但如果文章用他全名发表,系统上的索引就是Silva。在研究巴西航空交通的学者,没几个叫Goldner的,但诸如Silva、Filho和Neto等等,重复太多,很难靠索引找到原作者。这与中国成千上万的作者:Zhang、Wang和Li等,眉毛胡子一把抓,没什么差别。同时,女士们结婚加夫姓后,婚前发表的文章全是娘家的了。
姓名演变
巴西人起名较随便,星期天生的就叫星期天(Domingo)、七月份生的就叫七月(Julho);妈妈喜爱小动物,就为孩子取名兔子(Coelho);爸爸是贝利的球迷,儿子就叫个桑托斯(Santos)。前总统卢拉的全名是路易斯·伊纳西奥·卢拉·达席尔瓦 (Luiz Inacio Lula da Silva),卢拉,葡文直译为墨鱼,并不是他的原名,只是因为大家把这个外号叫顺了,作为政治家,需要一个响亮有号召力的名字,他于1982年正式将外号“卢拉”加到原名上。
名字的演变很有意思,30-40年代的巴西人喜欢叫安东尼奥(Antônio) 和保罗 (Paulo) 等;50-60年代,美国摇滚和汽车文化风靡全球,哪个年代的巴西人们都喜欢叫安德森(Anderson)和杰斐森(Jefferson)等,即使爸爸不叫安德鲁(Andrew),也没事,是谁的儿子也没关系,只要和美国的花朵一起酷就行;70-80后就爱叫蒂亚戈(Thiago) 和卡露丽娜(Carolina) 等;90后就有丹尼尔(Daniel) 和杰希卡(Jessica)等。
葡文中的一些名字是不能随便起的,这一点对在国外生活的华人应该注意,例如费尔南德斯(Fernandes) 是指费尔南都(Fernando) 的儿子、亨里克斯(Henriques) 是指亨里克(Henrique)的儿子,等等。当然,如果计划好自己叫罗德里哥(Rodrigo) ,将来把儿子叫个罗德里哥斯(Rodrigues) 会是满有意思的。
巴西人名字的性别符号很清楚,男士的名字结尾大多有o;女士的名字结尾大多有a。例如马塞卢(Marcelo)是男性名字;马塞拉(Marcela)是女性名字。对社会各阶层的人士称谓都有特别约定。如称呼总统需要前面加上:最最尊贵的共和国总统先生(Excelentíssimo Senhor Presidente da República - V. Exmo.);给大学校长写信需要前面加上:杰出无比的校长先生(Magnífico Reitor);给社会名流发邀请要称:精彩绝伦的先生(Ilustríssimo Senhor)。这种称呼,就象在中国给领导排位置一样,丝毫不能含糊。
社会责任
葡萄牙语是个充满活力的语言,例如,生孩子较流行的说法是:deu à luz,直译就是“给出一线之光”。大家都说,巴西是孩子们的天堂,这一点也不过分。社会各阶层对儿童有关的问题都很重视。40-50年代,巴西的家庭规模都很大,一般都有5-10个孩子。国家实施计划生育,但没有强制性的措施和法规,只是凭政府医疗部门和社会团体的宣传,几十年下来了,巴西家庭平均有两个孩子。大家都说此项成就,电视剧的功不可没。
国内不少人对八十年代热播的巴西电视连续剧《女奴》还记忆犹新。这反映了当时巴西的电视连续剧制作水平。由于在各类电视剧中不断宣扬社会精英生活如何安逸,小规模的家庭品位如何高雅,加上养育孩子的高成本,巴西家庭规模就不断减少和优化。
为了推行复名复姓制,电视剧的编导们把剧中明星人物的名字有意叫为复名。教会在宣教时也一致推广。著名语言学家卡洛斯·爱德华多·巴巴塔(Carlos Eduardo Barata)和联邦议员库尼亚·布埃诺(Cunha Bueno),坚持30-40年如一日,联合编写2385页的《巴西家族姓谱-Dicionário das Famílias Brasileiras》,为大家起名提供参考,该书封面见图一。所以在巴西,复名复姓早已成为社会习俗,大家基本上都习惯于按此方式为孩子们起个心仪的名字。
它山之石
据报道,中国叫张伟的公民有近30万,王伟28万多、李伟26万多、刘伟23万多;叫张敏的23万多人、李敏21万多、王敏21万多、刘敏16万多...。人人网上用户张伟有近7万,其中80后和90后占40%多。要说信息时代,都知道重名不好,但社会病就是这样,大家要的就是爽!将来的2010后还要把X伟Y敏进行到底。这不,前不久蒋雯丽、孙淳主演的电视剧《幸福来敲门》热播,剧中有这样一句话:生个儿子叫宋江,生个女儿叫江宋。万一将来孩子到梁山伯造反,该怪谁?假如孩子出国留学,Song Jiang PK Jiang Song , 昏倒洋人一大片。糊涂啊,即使叫个宋小江,江小宋不也照样靓!编者和导演是否要想想自己的社会责任?
华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只是没有把名字规范的精华传承下来,而且越走越远。使得华人姓名在信息时代出现不少问题,国际交往方面造成混乱。在社交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中西融合更是难题多多。本文暂不展开讲述国内的重名重姓问题,只是通过巴西复名复姓的形成、演变等的介绍,希望会对解决此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如果能引起政府、社会各界和广大民众的重视,中国人的名字问题早晚会科学解决的,为子孙后代造福,为中华文化传承献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