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营销背后的电信业痼疾


  八月新生入学,运营商每年最精彩的面对面较量,照例华丽上场了。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是在工业和信息化部2011年6月30日发布的《关于规范基础电信运营企业校园电信业务市场经营行为的意见》中的五个不许的强压下开幕的。于是以往最吸引眼球的口水战、肉搏以及誓师大会、械斗都成了浮云,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取而代之的是吸引眼球的广告战。诸如:如果G3是3G,国美就是美国。如果4G技术已经成熟,工信部比铁道部还闪光等等。连带着国美和各部委都倒了霉。不可谓不大胆,不可谓不精彩。

  校园营销追根溯源发端于中移动的品牌区隔市场的营销市场策略。动感地带品牌设计大获成功,在校园市场取得完胜。但形势随着电信去年开始正式加入校园市场的争夺而日益紧迫,火药味十足。广告上,诸如“别被大傻忽悠啦’等等赤裸裸的人身攻击语言,带给用户的体验反而不好。

  多年来,通信竞争市场上急功近利、缺乏远期规划的现象比比皆是,性质恶劣,手段低俗。过去有段时间,每逢下雨刮风的,就会有网通用户投诉网络不通,多数是给人拆了。网通的网络工作人员不得不说:路由给雷劈了。相信该现象在全国各个地区的用户都有切身的体会。还有诸如在高峰期,移动宽带被DDOS在高峰期攻击,移动宽带屡屡死得很难看等等,相比之下,校园今日的混战不过是小巫见大巫而已。

  究其根本,近年来三大运营商发布财报前后,财报上数字比较难看的运营商内部的氛围总是异常紧张。某运营商内部文件显示一项指标完不成,全体管理层降级。在如此之重的业绩压力之下,在竞争的第一线出现了如此的怪相也是不难理解的。德鲁克有句话:在战略层面出现的问题,往往在一线表现出来。在种种乱相的背后,有一线员工的眼泪,也有背负具体指标的地市分公司的寝食难安。

  当然,理性竞争总是从非理性竞争阶段过渡而来的。移动通信市场开放尚不足十年,尚且年轻,不难看出这是竞争市场上营销手段提升的必由之路。但恶性竞争损伤用户体验,减少品牌价值,无异于饮鸩止渴。深入客户需求,通过正当的手段良性竞争才是最终的归宿。如何理顺长期和短期行为的关系?如何避免全盘和局部的冲突?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中移动本年在KPI体系中加入的EBIT财务指标就是这方面有益的尝试。希望在一些领导平步青云的时候,也给一线员工留下一个可以长期的赖以生存的干净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