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围经济环境动荡,为"中国增长故事"带来新一轮挑战.想方设法促内需是支撑经济增长的最直接方法.在中国引起热议的税改,能否成为推动消费的一股力量?
2011年,正成为中国民众的"税收意识大觉醒年".从春季个税修正案引发的全民大讨论,到初秋一份伪造的国税总局"47号文"制造的乌龙迷局,一系列与税负有关的话题不断牵动公众的敏感神经,引发争议.
财政部财科所及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研所的专家们提议,最可行的减税方案包括:降低与百姓密切相关生活必需品的流转环节的税率,或将增值税率由17%降至13%,既可惠及全民,又可应对通胀.
"我们早就向上面递交了包括降低税率等内容的减税报告,虽然理论上可行,但最终需要决策者的决心",国税总局研究所的一位专家称.
但建议归建议,并不能改变"税越改越多",民众承受税负不断增加的现实.
"在目前的财税体制下,中央政府承担着那麽多的事权,有那麽多的历史欠帐需要弥补,还有保障房投资等等...不要寄望中国会有大规模的减税,未来更多是结构性的加税",一位在北京不愿具名的资深经济学家称.
中国十二五(2011-2015年)规划指出,将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扩大增值税徵收范围,相应调减营业税等税收,合理调整消费税范围和税率结构,完善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和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
同时,逐步建立健全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全面改革资源税,开征环境保护税,研究推进房地产税改革.
对此,接受路透采访的专家们认为,从财税体制的改革方向看,十二五中国潜在的结构性加税空间预计远超过减税的可能.无论是房产税改革,环境税开征,以及增值税的扩大范围等,方向都剑指结构性加税.
中国百姓的税收意识大觉醒
今年3月,一篇政协委员关于取消"馒头税"的提案,尽管被专业人士批评欠缺税收常识,却获得民众对中国税负偏重的共鸣.
5月,个税修正案的网上徵求意见引发一场全民大讨论,在据理力争"免征额"由2,000元人民币提高到3,000元不够合理,并最终提至3,500元,以民意的胜利而告终时,中国税收"取之于民,是否全部用之于民"时也被前所未有地高度关注.
7月份,一份美国美世咨询公司公布的2011年全球生活成本调查的报告,从衣食住行、家庭用品、娱乐等生活各方面对全球214个城市进行了调查比较.结果显示北京排名全球第20位,高过纽约.对于这个出人意料的结论,中国的大多数学者都将其归结为是税收的原因,因中国的消费者只能看得到商品的最终价格,却看不到价格中有多少隐身的间接税.
8月,在新个税将要实施前,一份号称国税"47号"文的文件详解新规下纳税人如何合理减税和避税,并很快被包括中国诸多主流官方媒体纷纷传播.
随即,国税总局发布澄清称,从未发过该文件及解读稿,此文件及解读稿系伪造,并严重误导了纳税人.
近日,针对房产证加名要征税,以及中秋临近,企业给职工发放月饼也要征税的消息,中国国内媒体长江日报发表文章称,收还是不收,收多还是收少,其实"不只是个钱的问题".
"以往只要国务院通过,财政部,税总局等相关部门协商,并不需要对老百姓交待,下发一纸公文就能搞定的税改,以後恐怕就不行了."财政部财科所财税专家孙钢称.
他指出,尤其是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税制改革,就更不能偷偷摸摸地进行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个税改革唤醒民众对税的关注,也预示着"未来中国财税改革博弈成本将提高".
中国税负有多重?
中国税负是轻是重--这场官民间的争论从未停止,但结果却大相径庭.
早在2007年,面对中国宏观税负过重的指责,国家税务总局公开回应说, 中国宏观税负目前仍处世界较低水平,不论是以不包含社会保障缴款的宏观税负口径,还是以包含社会保障缴款的宏观税负口径来进行衡量,中国都处于较低水平.
国税总局称,以可获得的2005年数据比较,中国包含社会保障缴款的宏观税负比工业化国家平均水平低12.72个百分点,比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低7.13个百分点.
2010年8月,中国财政部网站刊登文章继续证明这一观点,并称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口径,2007年至2009年,中国宏观税负分别为24%、24.7%和25.4%,这不仅远低于工业化国家平均水平,而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但这个结论似乎很难令民众信服,也与专业研究机构得出的结论南辕北辙.
根据《福布斯》2007年推出的"全球税负痛苦指数排行榜",指中国是亚洲经济体中税负最重的国家.
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发布的《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09-2010》也认为,2007年至2009年,中国宏观税负水平分别达到31.5%、30.9%和32.2%.这一数字远高于财政部24%左右的结论.
最新的2011年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发布中国税收风险研究报告也称,与世界各国相比,中国目前税负水平高于中上等收入国家,大口径宏观税负水平过高.
从理论上,目前计算中国的宏观税负,也就是政府对财富的占有程度,有小、中、大三种算法,小口径只计算政府的税收收入,中口径计算政府的预算内收入,而大口径也就是全口径则计算政府的全部收入.
依据同样的资料却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最终的解释源于"统计口径差异",因此中国宏观税负是轻是重也就没有一个各方认可的标准答案.
倘若换个角度,从近三年中国税收收入与财政收入增幅远高于GDP与城镇居民可支配实际收入增幅的对比表上,又会得出怎样的结论呢?
【背景资料】中国近年财税收入增长及财税体制现状一览
重复征税
面对中国今年上半年财税收入接近30%的高增幅,中国财政部解释说,主要是出于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企业效益提高和物价上涨等原因.
此外,间接税的税制设计导致的重复征税也功不可没.
中国1994年分税制改革时,为保证地方政府财力,在税制设计中保留了营业税,收入归地方所有.增值税与营业税都属于间接税,并存的後果是对一些税目存在重复征税,导致税收增速超过GDP增幅.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郭庆旺和副教授吕冰洋在>文章中分析称,间接税的税制设计放大了纳税能力,使投资增长能够带来充足的间接税源.
同时,营业税和增值税并存,意味着政府在对生产投入徵收了一次增值税後,又对销售收入徵收了一次营业税,即对生产投入双重征税.
这或许能从税收的专业角度来解释,中国一直强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过度依赖投资拉动经济,但现实中推进却很艰难的深层次原因.
中国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提到,现在已有这样的共识--中国的税制结构里面,直接税的比重偏低,但消费品里以间接税形式所含的税负比重很高.这是导致中国社会成员税负过重的原因.
"我们常常听到企业抱怨税负重,事实上在中国目前的税制结构中,企业承担的税负中只有所得税是企业用税後利润直接承担,其它生产和流通环节的税负都会通过商品的销售而转嫁出去,最终是由消费者承担,企业并没有承担."孙钢一语中的,因为是间接税,所以民众对税负的感受度没有那麽直接.
对税收制度,17世纪法国政治家哥尔柏(Jean Baptiste Colbert)有一句经典的评价:税收是门艺术--"如何拔最多的鹅毛、听最少的鹅叫".从这个角度看,间接税无疑最符合这个特点.
而"税"之外名目繁多的各种"费",也是支撑中国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
根据财政部报告,2010年非税收入有近9,900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比重12%.
无谓对错,合适就好
尽管对中国实际税负并不轻的共识越来越强烈,但在官方看来,中国目前的税制结构并没有阻碍经济的发展,同时为国家提供了稳定的财源.
北京一位不具名的财税部门官员指出,过去西方学者总批评中国以商品流转税为主的间接税制结构,但现在反而羡慕这种税制的优点,因为对政府而言是个良税,即能确保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同时也不会有太多民怨.
尤其眼下美国庞大的财政赤字导致的国家评级被调降,欧元的债务危机等,更突现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稳定的财税增长的重要性.
孙钢说,只要不是实施单一的税制结构,在理论重复征税都是客观存在的,无所谓对错.只是重复征税听起来名声不太好.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中国财税体制接近完美,面对前次(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不彻底的部分,在强调经济结构转型,改善民生,强调收入分配调节的政策目标下,中国缺乏直接税种的缺陷也让政府要缩小愈拉愈大的贫富差距时显得力不从心.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一份十二五税改的前瞩性分析报告就指出,中国现行税制的一个软肋,是鲜有直接税或基本没有完全意义上的直接税,"十二五"时期的重大挑战应聚焦于直接税.
报告指出,中国现行税制体系中,直接税占比低而间接税占比高,两者间配置极不均衡,既是一个基本国情也是一个基本矛盾.因而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税制改革,几乎都将提高直接税占比,相应降低间接税占比作为重要议题.
中国目前约有19个税种.时至今日,以2009年为例,在全国5.9万亿的税收收入中,包括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在内的直接税收占比约26%,其中真正针对居民个人徵收的个人所得税收入占比仅为7%.2010年7.3万亿的税收收入中,所得税占比24%,个税占比仅6.6%.
改革方向有,现实推进难
根据中国官方的表态,十二五(2011-2015年)时期财税改重点包括增值税、个税、环境税和房地产税.
其中增值税扩围的改革就是减少与营业税并存的重复征税,尤其在中国强调经济结构转型,大力发展服务业的背景下.
"我认为现在的税收政策中的营业税是限制服务业发展,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制度障碍.这个障碍的严重性我觉得怎样估计都不过分."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称.
"我们那个司是负责1994年税制改革总体方案设计,在给国务院报的最初税制改革方案里,制造业和服务业都要改成增值税,从税收制度角度看,大家都一致同意应该这麽做."他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办的一期财税改革论坛上称.
但如果流转税全部改成增值税,在中央拿75%(中央与地方分享比例)的情况下,地方政府财力无法保证.因而当时最後的决定是不把营业税改增值税,保留且都划给地方.
而现在,要实现十二五提出"扩大增值税徵收范围,相应调减营业税等税收,第一个难题是营业税已成为地方政府第一大税源时,如果调减势必会削弱地方政府财力,在地方政府承担很多事权的前提下,没有相应的财权匹配改革就很得到支持.
"想当年推行分税制改革的时候,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的朱金+容基亲自去各地进行说服,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比较发达的地区...,这麽重大的改革必须有地方政府配合支持才能推进."一位曾参与上次改革的不具名财税部门官员称.
事实确实如此.想在中国减一项税收,往往得各方博弈得死去活来,花几年也未必能达成;但一项税收,要立起来却是出奇地顺利.
"只要一提税改,一提理顺资源要素价格,大家自然而然就会想到涨价,税负增加."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王军说.
尽管如此,增值税扩大范围仍在艰难推进中.该位不具名的财税部门官员就称,可能会选择一些影响小的税目在一些地区先试点,逐步推进.就像当年增值税转型的改革,也是先从东北地区试点,其後才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个税修订案显现增加直接税的艰难
此外,作为十二五重要内容的个税改革亦相当缓慢.作为调节贫富差距的一大重要税种,个税的改革方向降低中低收入者税负,调节高收入者收入.但现实似乎也非如此.
将于9月1日实施的新的修订後个人所得税法,将个税免征额由2,000元提升至3,500元,并减少级距,减轻中低收入者税负,被视为民意的胜利.但是,这次修法也将个税纳税人比例由28%降至7.7%.
"按照新规,只有月工资30,000元以上的人个税才增加,这显然已经不符合个税调节高收入的改革方向了,个税正在沦为'富人税'的代名词,虽然短期愉悦了民意,但从长期看对中国税改相当不利."税科所一位专家就不无忧虑地称.
而参与个税修正案讨论的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贺悭称,上调後纳税人群占整个工资收入的比例很小,"全世界没有这麽小的比例."
有趣的是,就在个税修改案公布前一天,中国社科院举办的一场财税研讨会上,针对个税免征额是否还会调高的疑虑,一位参会的财税专家明确表态不可能,因起征点由2,000元提至3,000元已充分考虑了多种因素.
面对民众日渐觉醒的税意,"增加中国直接税的比重,法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方面的空间不大,遗产和赠与税也难有作为,因此增加直接税的重任必然落在房地产税上."贾康建议.
他认为应完善房地产税制,以发挥收入调节和财产再分配的作用.它对于中国税制中直接税比重过低、地方税体系不成型、国民经济中房地产调控需要体现治本水准、收入分配需有效抑制差距扩大四个突出问题,将产生不可忽视的正面效应.
房产税试点也是本轮中国最严厉房地产调控的手段之一.目前上海和重庆两市已开征房产税,税率介于0.4-1.2%,上海税率只针对新增购房,而重庆则包括了存量及增量的高档商品房.
作为直接税的一种,中国也曾考虑开征物业税,即调节收入分配又可作为房地产调控的重要税收手段.却因多种原因未能成行,最後出台的只是在已有的房产税基础上稍作修补.
而资源税的改革也不轻松.旨在体现资源价值,将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并拟将资源税徵收范围扩大.但忧于居高不下的通胀,今年能否在全国范围实施仍有不确定性.
资源税改革试点最初是作为一项政策优惠,于2010年6月1日起在新疆率先实施,12月将试点地区扩大到西部,并拟在全国范围推广.但在财政部的官方网站上,却找不到试点扩大西部的通知文件.
"这事是干的有点偷偷摸摸的感觉,一方面与财政部一惯的强势作风有关,另外也说明相关部门在制订政策和解读政策方面缺乏透明度."前述不具名财税部门官员就称.
减税有基础
"中国前几次的结构性减税,财政部测算的时候都是减税,但年终算帐的时候税收收入不仅没减反而增加了,当然也与经济发展快税源稳定税基扩大有关."孙钢就称,就实际上更为减税提供了基础.
2009年1月1日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这次改革是中国历史上单项税制改革减税力度最大的一次,财政部预计将因此减少财政收入1,200亿元.
但实际上,尽管受金融危机和结构性减税影响,2009年国内增值税收入18,481.24亿元,同比增长2.7%,只是比2008年增速低20.6个百分点.
眼下,中国正全力应对通胀,要求减税的呼声渐高,那麽中国是否具备大规模减税的基础呢?
孙钢指出,目前的财力中国完全可以通过降低与百姓密切相关的生活必需品税率,比如奶制品,面粉,生活用品等,可以将其增值税率由目前的17%降到13%,以缓解物价上涨的压力.
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粮食、食用油按照13%的税率徵收.但以粮食为原料加工的速冻食品、方便面、副食品和各种熟食品,则按照17%的税率徵收.两会时提议取消的"馒头税"其实也是指对馒头生产企业徵收的增值税,目前税率为17%.
不过,国家税务总局下属的税科所专家就担心,即使把企业的流转税率降低,但生产原料,人工成本都在上升,并不能确保商品的最终价格下降."因为市场经济下很多都是企业行为."
此外,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中包含的财政储备也为中国减税提供了基础.
许善达就指出,外汇储备通常人们把它看成一个货币的问题,实际上外汇储备里也包含着财政储备.因为进口一美元征的税高于出口一美元退的税."出口2,000亿退的税和与进口2,000亿增的税对冲以後,财政收入还额外多有一块."
他指出,外贸逆差对GDP的贡献是负的,但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却是正的,今年1-5月份财政收入增加30%.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个原因带来的.
"我们现在有逾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未来五年我们不再刻意追求顺差,而且在很多方面鼓励进口.如果这个战略再继续实行,那我想外汇储备中间的财政储备就会释放出来,给我们对于企业减税就提供了资源."
不过,孙钢指出,中国的政策评估机制都是强调增长,而财税收入增幅往往是衡量一个部门或一个政策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
只要评价机制不改,"所谓的减税最多只是一个文字和数字上的游戏",他说.
作者:沈燕 审校:王丰
中国民众觉醒的“税”意,是税改动力抑或阻力?
评论
1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