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下面讲讲什么企业适合在“新三板”发展,不管资本市场还是否融资体系的完善,很大程度上都与我们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是结合在一起的。在我们发展完善多元化、多层次市场融资体系的时候,通常也强调与创新结合在一起。但新三板究竟适合什么样的创新型企业,不是所有的创新型企业都适合跑到“新三板”上来。
从“新三板”起源来看,它从2006年1月份开始试点以来,为中关村未上市的行业和企业提供股权流动的机会,主要是医药信息、文化传媒、高科技高新企业,无论“新三板”起源的概念还是创业板讲高科技产业的概念,我们讲高科技产业概念大多都复制了西方国家的概念,或者直接复制了美国纳斯达克的概念。但实际上,美国以及其它国家高科技企业的概念在整个国际分工体系下,真正能够落到中国的环节来说未必是高科技的。
比如IBM,IBM应该说是一家高科技企业,它在中国的投资和产能也一直是非常大的,但是在整个国际分工体系之下,整个中国的生产环境,中国一点都不高科技,我看过IBM一家工厂,就一栋楼和厂房,一年进出口额可以达到20亿美元。他生产服务器等东西,产品本身是高科技,但完成的环节非常没有高科技含量。我问他们员工怎么招聘,高中毕业生赵来三个星期就可以成为熟练员工。你说这样的装备环节是什么样的高科技?我认为一点都谈不上。
我们常常讲的所谓不划为传统高科技行业,比如机械行业,它的人员往往要经过三年甚至五年左右实际工作才能具备真正的技术,这些行业在高科技技术行业所需要高科技含量更多。仅仅就产品创新来讲,我们不能单纯复制美国和其它西方国家的概念来谈这些创新。
目前不管“新三板”还是资本市场上其它交易市场提到的所谓高科技产业、高成长企业的创新,复制西方的概念来谈创新还有一个问题,有些行业在西方国家可能属于创新、高成长行业,但它需要的某些规则如果要想引进到中国可能要面临一些困难。像生物制药和一些软件行业,它在美国资本市场上可能技术含量很高,特别能创新的产业。但它要在中国实现像在美国那样运行的话需要一个前提,需要引进西式的知识产权制度,而这些知识产权制度对中国来说未必都是能够接受的。
知识产权制度,特别是在生物技术方面的知识产权制度涉及到的问题相当大,在国外经贸规则竞争决定我们谈到创新型企业时它不能够完全依照西方国家的概念。那么我们适合引进什么样的创新企业?创新型企业先从产品创新来看它有哪些类型,我想把新兴产业分为两类:
1、全新的产业,也就是说它在全世界都属于新兴产业,因此在这个领域还不存在具有显着优势的垄断寡头,这样的产业不存在非常突出的规模效应。这样的全新产业,由于全世界还不存在已经占据显着优势的垄断寡头,没有非常突出的规模效应。由于中国在人力和技术资源并不比其它发达国家差很多,总投入也不比他们差很多,在这样的行业,反而适合上新三板,或者企业未来转板、创业板、中小板。
2、半新的产业。半新的产业在全世界范围内属于既有的产业,但在我们国家这项产业相当弱小,而在海外竞争对手拥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国外企业的优势经常体现在上游的基础产品,由于它通常具有非常明显的规模效应,像液晶面板和显示器行业,我们国家是全世界最大的电视机出口和生产国,从专门统计来看,平板电视也成为我们国家出口的主导产品,但液晶面板我们的核心技术还没有掌握,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还没有掌握,这块主要是日韩台掌握技术。这样2008年我们光面板就有2241亿美元的进口额,液晶面板企业适合进新三板融资吗?这些行业是要到资本市场进行融资,但半新产业并不适合进入新三板融资,因为半新产业突出的特点是规模效应,在全世界投行里具有显着优势的垄断寡头。
我去过一个正在上这个项目的企业,通常一个项目要100、200多亿的投资,这样的融资规模大概需要上百亿,这样的企业绝对不适合上新三板融资。新三板适合什么样的创新型企业呢?适合规模效益不是很突出的行业进行投资。这样的企业通常出现在全新的产业,半新产业不适合在上游大规模基础性产品,更多是在下游应用上,这是这样的领域。同时相当多的,我认为这样的创新型企业还有相当多的体现在传统产业升级方面。传统产业的升级与我们资本市场参与者,不管资本市场还是机构投资者,与他们的想象都不一样。这类创新型企业盈利比很多新兴产业盈利预期和成长性好得多,我去奔驰长安看到的情况就是这样。
有的行业,比如机械行业能够达到规模不是很大,不到十亿元营业收入,但能达到20%、30%的销售利润率,而且还能给员工平均年均8万左右的的薪酬。类似这样的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当中,成长性要比其它行业好得多。随着我们直接投资和其它方面,它能在国际生产体系当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它的盈利预期和成长前景会比以前有更好的增长。另外我想提出这样的问题,目前我说谈到的许多传统制造业行业的企业盈利预期不是太好,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从2002年启动初级产品牛市,它也吞噬了制造业这些传统行业的利润。制造行业在90年代能够有30%的销售利润率,可能到现在只有3%。从摇钱树变成苦菜花的制造业企业比比皆是,遍布中国大地的中西部和中东部。初级产品的牛市能够延续吗?2002年到现在初级产品牛市已经延续了九年之久,在近代世界经济史上一个初级产品牛市能延续九年,这在世界经济史上是非常少见的。如果这种初级产品牛市通过什么路径走向终结?对制造业的利润和预期收入会有什么样的影响?这些企业的增长和成长性在下一阶段,比如说五年左右的时间会有什么样的变化?我想这个成长需要市场参与者对它进行深入地思考,这个问题我还没有完全想通,但希望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希望能够发动大家的头脑,一起思索和探索。
剖析适合进入“新三板”的创新型企业
评论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