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调控需因势而变


  美国当地时间8月5日晚,标准普尔宣布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从“AAA”下调至“AA+”。8月8日成为全球“黑色星期一”,股市震荡;8月18日由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恶化欧美股市再度暴跌。8月7日英国《卫报》认为,美国主权评级下调标志着国际金融危机进入主权债务危机新阶段,“无论这一周对金融市场意味着什么,2011年8月5日都将被作为美国失去霸权的日子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8月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分析当前国际金融形势及其影响,研究制定应对措施。会议指出,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出现急剧动荡,我们要冷静观察,沉着应对,做好防范风险的准备;一方面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同时要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切实把握好宏观调控的力度、节奏和重点,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三者的关系;采取综合措施,维护我国经济和金融安全。

  究竟世界经济会向何处去?没有定论。英国《卫报》预言,“这个故事没有高兴的结果。最好的情况是,由于个人和银行要支付泡沫年代形成的过度债务,将出现长时间的低增长和高失业并存。最坏的结果则是,由于美国的倒退和欧元出现裂痕,全球经济明年将陷入衰退。第二种更悲观的景象出现的可能性更大”。美国出现问题,更大的问题在欧洲。摩根斯丹利8月18日发布报告,下调对美欧发达经济体的增长预测并认为,以美欧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已“非常接近于”衰退。

  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世界,我们该怎么办?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我们迅速推出了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率先走出危机。可是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物价开始上涨,经济增速却在回落。今年宏观经济政策回归正常轨道,在保持积极财政政策的同时货币政策转向稳健,实际是紧缩性的,控制通货膨胀成为最优先的宏观调控目标,存款准备金率已创历史新高。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和欧债危机的恶化,不由得让我们想起2008年,那时也是在与通胀作斗争时危机突然降临,我们几乎是在一夜之间从反通胀转为抗击萧条的“保增长”。尽管从统计数据看,我们损失并不大,但从宏观调控的艺术上讲却远不能炫耀为一次成功的经历。

  宏观调控不能没有预见性,货币政策因为有长滞后效应更得有所超前。观察美国货币政策,1982年以后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在同样的情况下比以前采取的行动要早。美联储1986年底开始提高利率,这是在核心通货膨胀还没有出现任何上升迹象之前,并且失业率高于6.5%的时候采取的行动。1994年开始提高短期利率,但那时的失业率停留在6.5%的高水平上而且通货膨胀明显在减速。这都是在明确市场信号发出之前采取的调控措施。如果我们一定要等到物价回落才停止紧缩措施那就太晚了。况且,我国出现的是带有中国特色的滞涨现象,紧缩治理通胀的效果不明显,大批中小企业因紧缩而出现经营困难甚至倒闭却是实实在在的。即使控通胀依然是我们的首要宏观调控目标,政策的微调或称之为结构性调整也势在必行,否则经济将付出不必要的代价。

  物价尚在高位,现在退出紧缩计划人们不理解,政府没法交代。积极、灵活的财政政策和稳健、审慎的货币政策近期无需改变,但具体政策组合要创新,存款准备金率继续上调弊大于利,利率、汇率可以适度尊重市场的力量,财政政策则要选择更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减税政策。现在中小企业,尤其是微型企业许多要靠高利贷维持。前不久中小企业政策论坛上,一位企业家站起来问:“我每年缴几百万元的税,为什么不能贷几百万元的款?”听众无不为之动容。我们一定要创新金融服务,让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哪怕是按提高了的利率能够贷到款。汇率市场化是迟早的事,一味累积外汇储备的弊端经美国债务危机已经再次暴露无遗。如果我们看一看这几年的货币政策,几乎完全是让美联储牵着我们的鼻子走。由于人民币与美元之间的关系没有理清,我们不得不被动投放货币,然后再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对冲。必须改变人民币的单向升值预期,维护货币政策的完整,还企业一个稳定的经营环境。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有利于控制物价的同时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增加就业;调整积极财政政策结构,降低税负,可以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加供给;欧美主权债务危机也许可以倒逼我们更快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的内外部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