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7000多人喜欢的文章——多一些包容给企业


  



关于原罪——圣经故事的启发



圣诞节前夕参加了一个聚会, 会议主持人用英文讲述了圣诞的由来, 大家非常喜欢充满宗教色彩的圣诞歌曲,而我则陷入对耶稣诞生的思考,原来耶稣来世源于非婚生育,所谓原罪之说竟来自于至高无上的圣灵,由此我更深刻的理解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便圣贤,也难免罪与罚的劫数。我们对个体有这种雅量,我们对企业或组织往往做不到。其实企业或组织是由不同个性的个体组成的团队,共同的价值趋向和共同的利益关联在一个既定的阶段把这些人结合到了一起,法律和企业规章制度加上企业文化可能形成对人本个性的格式和约束,但并不能根绝和完全规避人性深处的自私甚至不轨的企图。



我们处在一个法规法律和企业制度亟待逐步完善的社会环境,不少企业内部管理还停留在水泊梁山或者桃园结义阶段,因此,不管是企业用人还是个人就业必须对就业环境和用人环境有一个客观的理性的认识。企业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宫廷文化和帝王情结。为什么呢,因为中国企业没有历史,可参照的历史就是一部宫廷变化史。因此,宫廷政治、孙子兵法和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和策略就是中国民营企业的教科书。



关于公正——一羹匙盐的用途



分配一词包括分割和配置两方面含义,核心在配置,分割是配置的形式或手段。如果没有有效配置计划或方案做前提,分割就成了一种无谓的破坏或浪费。



这些年从机关单位出来,在创业与就业过程中我阅读了好多企业实战故事,亲历了相当多的

商业竞争和变化,我从新校正了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客观地讲,所有的是非都源于利益。所有的不满与不解都源于机会与资源的配置,所谓的公正与公平都必须以可分配资源的总量为前提。比如一羹匙盐搁到小碗里会太咸,搁到大锅里是白费,搁到三口之家的炒菜锅里可能恰到好处。企业在配置资源时也是这样,有效是第一位的,计划是第二位的,平均是在满足了前两个条件之后再考虑的。



有一位老板讲给我一个故事,一拨创业伙伴合作一个项目挣了一笔小钱,分钱的时候,老板让每个成员背对背写下自己对项目的贡献比例,收到的结果是大家提供的比值加到一起超过300%。由此看来,分配不能依赖民主和自觉,分配不能秋后算账,分配不是欲望满足和平衡,分配是利益和风险的事先约定。



——不要用别人的错误去惩罚自己



人在职场难免会遇到职位升降和合同变故,早些年我也不能适应这些变化,就像我家小孩讲他们班长不能接受自己不当班长,不能接受自己在学习上被别人超过,我们也常常需要面对角色的调整和雇主的更迭。企业是一种实践投资人盈利模式的团队游戏,由于股东利益最大化或者上司利益最大化的需要,有可能随时都需要弃车保帅。这时候对企业来说挣到钱是主要的,对个体的公正和信用需要让位。新入职场的人特别希望法律、制度、合同或者个人关系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有机会访问市劳动仲裁部门,你会看到相当多的劳动纠纷求助于仲裁。其实,祈求保护恰恰说明实力悬殊太大,最有帮助的最终还是靠自己的实力,等你成唐骏了,没有人敢伤害你,等你成李开复了,打官司都有人买单。对劳动合同或者劳动仲裁要有一种平常心,闲下来的时候看看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千万不要把维权演绎成一种报复。坦率地讲,司法不完全是一种公正裁决,更不是弱势人群的当然保护伞,很大程度上是在调节利益平衡,追求和谐共处。



原载《河北搜才博客——河北企业门诊》

评论(0)|阅读(7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