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经济雄心”的地缘战略纠结


  ——“成也中国,败也中国”

  正是这样的战略局面反而会加重奥巴马的战略疑虑,前一段时间有关中国台湾地区和美国之间的军售传闻,某

  些迹象上显示是奥巴马政府故意试探中国战略底线的“一手牌”。正是因为美国在南海地区掀起了新一轮的军事同盟热潮之后,中国才确实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或许邀请美国三军参谋联席会主席访华是中国降低美国战略戒心的某种行为努力,但是,现在看来,仅仅是军事上的部分透明显然无法短时间内满足美国的“战略好奇”。美国需要深入评析中国的南海战略(东盟战略)会对其亚太战略造成怎样的影响,至少在现在看来,人民币在东盟地区的区域化显然对全球统治地位的美元造成了地缘冲击,这一效应已经显露无疑了。因此,南海地区短暂的“风平浪静”之中或许隐藏着更大的战略风暴,但是,这样的战略风暴的“风暴眼”会在哪里呢?

  经济牌和地缘牌之间的碰撞

  包括美债危机和美国降级危机在内的危机事件确实对美国的亚太战略造成了相当程度的影响,虽然拜登的访华显得如此的“悄无声息”,但是,如果仔细观察其访华之前的地缘战略背景,我们就会发现,南海地区的战争氛围逐渐的烟消云散以及美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军售传闻的不了了之,这充分说明了前一段时间南海地缘政治上的紧张态势或许以及打乱了美国的经济战略部署,而这正是事关美国经济复苏和奥巴马连任最大的战略筹码。人民币的升值确实有利于美国的对华出口,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如果南海上的局势进一步恶化,如果中国周边的地缘环境陷入更加危险的境地,美国在人民币和地缘政治上的双重压力会逼迫中国政府采取更加强硬的措施来应对——虽然中国无法立即和美国国债划清界限,但是,中国仍然可以凭借其在东盟区域内的经济战略统治力来对抗美国的金融压力,这样显然会殃及美国的出口战略。

  因此,南海降温也许不得不成为奥巴马的现实选择,但是这并不代表美国对于中国遏制战略的收敛,在YJY以前的分析中,我们就从生产要素层面的资源价格优势上得出了中美两国在全球资源控制权上的矛盾不可调和,因为无论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如何,双方最终的战略方向是一致的,那就是通过各种战略手段取得对全球重要战略资源的控制权,以此来取得实体经济上的竞争优势,然后双方才有足够的经济资源去取得技术上突破,以便迎来全球经济新一轮的增长周期。在这样的理论前提下,美国遏制中国的战略行为在可见的时期内都无法改变,南海上的战略收缩只是短期的战术行为,而不是长期的战略目标。美国或许在中国的脊梁上制造新的地缘战略威胁,蒙古或许会成为中国新的战略隐痛。

  YJY认为,美国在东盟经济区间上留下战略真空,让中国的经济战略攻势“在东盟区域内有控制的推进”,这不仅有利于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更有利于美国的出口战略,但是,美国在蒙古的地缘战略威胁按钮随时都会发生作用。当美国同中国直接的经济战略行为的实力对比发生了微妙逆转的时候,或许包括蒙古的内陆地缘战略威胁和南海地缘战略威胁会同时束缚住中国的战略手脚,在这样的前提下,拜登的中国之行或许不再那样让人觉得是轻描淡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