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巴德年谈诺贝尔奖、院士及做人


[转载]巴德年谈诺贝尔奖、院士及做人

(2011-08-13 02:13:31)[删除]
标签:

转载

 

   [转载]巴德年谈诺贝尔奖、院士及做人 巴德年院士另有一场演讲是谈诺贝尔奖与青年的,巴先生从介绍诺贝尔、分析诺贝尔奖历年得奖人的情况入手,激励青年人要有挑战诺贝尔奖的勇气。他有一个梦想,希望他的学生能有人获得诺贝尔奖,若是生前不能见到,他死后愿将自己的遗体捐给医科大,泡在福尔马林中期盼这一天。巴先生天资聪慧,中学甚至大学的考试成绩基本上都是满分,可惜的是刚开始读研究生就被卷进政治风波,但他依然以读英文版《毛泽东选集》的形式坚持学习,文革后,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大干快上,尽心尽力地工作,虽然也担任有行政职务,甚至当过两年的日本参赞,但他依然在医学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曾经两度担任诺贝尔医学奖的推荐人,因此,他来讲这个话题是饱含深意的。

    以下是他演讲中的片段——

    那些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他们之所以得奖的工作,四分之三都是在四十岁以前完成,四十岁以上的只占得奖人数的26%,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六十岁以后主持工作获得诺贝尔奖的,还没有一个。

    我们把院士放在一个非常不适当的位置。我认为,院士只说明他曾经为国家做过一定的事情,或者是说,有过某种程度的贡献,但决不能说明他今天还有多大的能力或以后还会做多大的贡献,不可能!院士也和所有人一样,到时候,动脉硬化甚至老年痴呆。在这个问题上,我主张,院士也好,老科学家也好,应该是尽其所力、尽其所为,最重要的不再是他还有什么发明,还有什么创造,而更重要的是看在他后面还能站起来多少人,看他还能为多少人铺路、架桥,如果还突出他自己,大家设想,如果让一个六十几岁,甚至七十几岁的人做首席科学家,他来当领跑,他那个速度做领跑员,你说这个队伍还能跑快吗?耽误事呀!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是不主张让院士,特别是让年纪大的院士做什么首席科学家,咱们不是也有过院士做首席科学家影响了我们整个社会发展的事情么。

    有一天,一个农民正在田间劳作,突然听见一个小孩在喊“救命”,农民放下手中的活,赶去一看,一个小孩在非常泥泞的沼泽地里已经陷到了胸部,过一会儿,恐怕就要死掉了,农民把这个孩子救了上来。孩子的父亲当时在英国是非常有地位的一个人,好像是位公爵,父亲对农民说:“你把我儿子救上来了,我真不知道该怎么感谢你,真不知道该怎么报答你?”他的意思是要给农民一笔钱。农民死活不要,农民说:“我救你的孩子是我的责任,是我的义务,我怎么能接受你的感谢呢?我怎么能接受你的恩典呢?”他不肯,认为这是自己该做的事情。就在这个时候,屋檐下走出来一个小孩,公爵就问:“这个孩子是谁?”农民告诉他:“这是我儿子。”公爵突然脑子里一个闪念,就和农民说:“我想要把这孩子带走,带到城里,让他读书。”公爵说:“提高国民教育是我的责任、我的义务”。就这样,这孩子就去读书了,后来,这孩子就成了青霉素的发明者,1945年诺贝尔医学奖的获得者,他就是弗莱明。事情到这里还没有完,被救的孩子以后越发有了出息,可是,感染了一种最严重的疾病,当时就是所谓的大型肺炎,在那个时代,得大型肺炎的人十有八九都要死去,而刚好在这个时候,弗莱明发明了青霉素,给他用上以后,他就痊愈了。这个人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带领英国人民战胜法西斯的当时首相——丘吉尔。我想给大家讲这个故事干什么呢?如果,象我们有的一些人,给人家做这么一丁点小事(以指尖做比),如果不感谢、不报答,就觉得不行,这个故事还有讲头吗?世界上还能出弗莱明,还能出丘吉尔吗?那最后的结果,一个小孩淹死了,或者没淹死,最后被大型肺炎烧死了,那边呢?即使是再聪明,也无非是农活做得好点呗,没有机会去读书,更没有机会去做发明和创造。所以人间只有不去计较、不去追求自己想追求的那一点狭隘东西的时候,这个世界才会变得更美好。

    公平是人们所追求的理想,为什么追求公平?就因为常常不公平。

    真正有作为的人不计较一时一事,计较一时一事的人,往往都不会成大器。我特别欣赏曾国藩曾经说过的一段话:只有能吃别人吃不了的苦,能容别人所不能容得事,能忍别人所不能忍得辱,这样的人,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现在同学们缺的是心理免疫学,所谓心理免疫学,就是你从来没受过刺激,或者给你的刺激不够,所以产生不了反应,一旦有了(刺激),就象SAS似的,没打过疫苗,一来,完了,感染了,如果你有过一定得刺激,你再受点挫折,你就不在乎了,你就经得起了。所以,这个老师也好,家长也好,现在都护着这孩子,不敢让孩子受点挫折,这很危险,这孩子将来经不起大挫折。当然,也别给那样的挫折,我是十八岁上大学,上大学就反右,我们同学当中就有十八个右派,这种可能给的那量太大,等二十年后,说当年反右反错了,等出来都三十九、四十了,你说这个人还能有什么出息?要给个什么量呢?给的量就象疫苗的量一样,能引起免疫反应,但是还不致病,等再来病的时候,他就好了。所以,适当地受点锻炼,受点委曲,经受点折磨,对任何一个人恐怕都是有好处的。

    大学最重要的是学做人的本事,是学将来为了你整个一辈子做准备的东西。知识在不断地更新,但你有了本事、有了能力,你就能管一辈子。所学的那些知识只管那么几年,特别是那些新知识。

    考分固然重要,但比考分更重要的是你们能够有获得考分所必备的那些知识,而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知识、运用知识、表达知识的能力,而比能力还重要的是,你要有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那种精神和意志,所有这一切,都必须要有一个打不倒、累不坏、气不垮的身体,这是所谓真正的素质。

    巴先生在哈尔滨工作和生活了二十多年,他的东北话听起来温暖亲切,他把做学问和做人道理讲得一样地生动朴实,非常尊敬这条东北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