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空谈”之风当刹


  目前,经济领域的专家学者们都在纵论中国经济,谈得热火朝天,各种观点纷纷扬扬。但总让人觉得不是皮毛之言,就是不着边际的忽悠,严重脱离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我将这种现象称之为“经济空谈”之风。

  表现之一:故弄弦虚。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买与卖,没有买与卖,市场经济就不存在, 一切经济活动,都围绕买与卖而进行着。然而,现在的专家学者们都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将经济弄得弦而又弦,云里雾里,面目全非,让人摸不着边际。经济本来就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归纳出来的经济知识以及一些对经济问题的看法,应当是通俗易懂,但却让专家学者们越弄越复杂,越弄越让人难懂,有的甚至成为专门玩弄经济概念的专家。

  表现之二:照搬照套。有的专家学者不从中国的实际状况出发,只是简单地将西方的一些概念套用来认识和解释中国经济现象,很少研究中国经济自身的发展规律,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什么特殊的规律,可以说一无所知。而中国的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究竟是什么,根本不清楚。一旦有人发表与西方经济观点不同的看法,就被指责为缺乏经济常识。这有点像极左时代那样,机械地背诵马列字句,套用马列的词句指导行动,如果有人从实际出发提出不同于马列词句的观点,就被指责为右倾机会主义,甚至被打为反革命。

  表现之三:洋味十足。诸如IPO、PE、CPI、PPI、GNP等等,能罗列一大串,不仅一般普通百姓很难明白其意,有英文专业水准的也难以弄懂,比如“PE”,在英文里就代表了绝然不同的几种意思。但如果分别依次用汉语称为新股首发、基金、消费者物价指数、生产者物价指数、国民生产总值,可能让百姓明白一点,也会减少歧义。然而,有的专家学者们生怕自己没有水平,满嘴英文简称,洋味十足。我们且不说这不符合汉语运用规范的要求,更要害的是弄得普通老百姓一头雾水。

  “经济空谈”之风危害不浅。

  首先,忽略了对中国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到目前为止,真正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规律有独到研究和深刻认识的专家学者有多少?有多少这类专著问世?据我所知,几乎没有。或许是我孤陋寡闻。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此类研究成果比较少的现实状况是存在的。比如说,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里,哪些可以市场化,哪些不可以市场化,到现在这些问题都没有搞明白,弄清楚,导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其次,转移了人们对经济核心问题的关注。目前,中国经济的根本问题是创新不足,真实的财富创造力并不强,中国人争得都是血汗钱和靠牺牲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换来的钱。这个问题一直是阻碍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导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乏力。在这种情况下,去孤立地玩一些经济概念和金融概念,不仅没有什么实质意义,反而混乱了人们的思维和行为,助长了经济空谈之风。

  第三,忽视了对民生问题的研究。经济领域的专家学者应当成为民生经济问题的良心代表。诸如中小企业融资难、分配不公、共同富裕、股市建设、社会保障体系等问题,缺乏系统的研究,更没有提出可行的办法。当年,经济学者们机械地按照市场经济学原理,一直倡导要砸烂“铁饭碗”,一切都要市场化,包括房地产、教育、医疗等等,这一“砸烂”一“市场化”,普通百姓日子就苦起来了,住不起房,看不起病,上不起学,甚至连死都死不起了。经济学者们当初或者是现在都在一直倡导一切都要市场化,砸烂“铁饭碗”,可你们是否想过如何给老百姓另一种铁饭碗,让他们的基本生活有保障?能不能让死者免费拥有长眠之地?没有。有的经济学者甚至成为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如果当初对民生问题有系统的思考和研究,就可以避免一系列问题的发生。中国的百姓是世界上最好的百姓,许多市场化经济改革都是以牺牲老百姓的利益为代价而获得成功。但我们的经济学家们难道不为此感到愧疚和心痛吗?!

  当今的中国,应当造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但经济空谈之风却无法刮出诺贝尔奖。

  经济,是普通大众生活的一部分,离开普通大众,离开中国实际,空谈经济是百害无一利。现在是该刹一刹经济空谈之风的时候了,让我们共同深入到中国经济的实际当中去,研究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规律,科学认识和解决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