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夫为何难治理? 考验地方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文 陶凯龙
据央视焦点访谈、新华社报道:在严重缺水的河北,高尔夫球场就有上百家。而在大连的一处高尔夫球场,直接用城市饮用水库的水浇灌草坪,附近的村民却无水做饭。此消息再次引起网民对各地违规建设高尔夫球场的广泛关注。虽然近年来高尔夫球场频频成为媒体曝光的重点,然而一个尴尬的事实却是无论网民爆料、媒体监督乃至国家的高压政策却无法阻挡高尔夫球场扩张的步伐。
国土资源部的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违法占地、违规建设高尔夫球场问题扩展势头明显,而且呈现从沿海地区向东、中、西部全面蔓延的趋势。国土资源部接到涉及违法占地、违规建设高尔夫球场的违法违规线索34个,比去年同期上升31%。
从2004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暂停新建高尔夫球场的通知》起,中央“三令五申”要求一律不得批准建设新的高尔夫球项目,然而,截至2010年年底,全国已经完成兴建高尔夫球场600余个,这其中还不包括正在兴建以及大量的练习场。
有评论认为:禁令挡不住疯狂建球场的热潮背后,是舆论监督的无奈和管理的失败,更是责任追究机制的缺失。而多年来的严查,过多地停留在文字层面上,少有实质性治理。杜绝违规建设高尔夫球场的行为,必须铁腕治理。除了摒弃“以罚代管”执法理念,对违建球场坚决拆除外,还必须对相关责任人一查到底,严肃处理。因为这不仅事关耕地红线和环境保护,更关系到政府部门的公信力。
高尔夫运动本身没有过错,作为一项体育运动能够受到大众的认可本身就代表着自身的魅力。令人不能理解的是,在违法违规占用大量土地和水资源以后的结果只是一些掌握社会财富和政府官员们独自享用的奢侈品。把体育运动变成代表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在多元化的经济社会中,这本身无可厚非。但是从公平的角度来看,每个人,每个公民都有生存和受到尊重享有独立人身自由和所有合法权益的权利,同时都有享受国家公共福利待遇。
但是,在违规违法占用土地和水资源的情况下,只是为了满足一小部分人的利益而伤害大众的利益及感情显然于情于理都无法说通。尽管有国家的法令,但是目前在国内高尔夫开发建设势头依然火爆,真正的原因是高尔夫只是一个幌子,背后是官商勾结互为利用的利益关系。
一些地方政府违规违法默许支持甚至积极帮助协调建设高尔夫球场等项目设施没有一定的利益关系是不存在的。无利不起早或许是最恰当的形容词。高尔夫建设开发在发改委立项、土地审批等相关程序下,一些地方政府甚至以为发展体育运动,强健人民体魄口号建设体育公园的名义开发建设。
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唯一心知肚明的是在高尔夫球场消费健身的都是官员和商人。社会财富和光环以及权力决定了高尔夫生存下去的土壤。即使公众质疑和媒体曝光都无济于事,关键在于在某种默契下,具有社会管理职能的地方政府以暧昧的态度冷眼看待。
不是正义的声音微弱,而是邪恶的力量太强大。
实际上,高尔夫事件只是一种表面的现象,真正考验的是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只要地方政府有决心和信心,在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铁腕下,相信不久的将来,社会会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