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惨剧亦造成政治与经济创伤


  温州高铁惨剧骤然激起一系列社会评论,这些评论已经超出了举国哀悼和政治问责的范畴。这座富庶的浙江省私营企业的标志性城市(大多数旅居意大利的中国人来自浙江省)如今成为中国反思的起点。尽管尚无先例,我们可以亲眼目睹来自不同立场人士的公开辩论。这场造成40死、200人伤的灾难给予我们的教训如下:

  非天灾,人祸也

  中国已经习惯于自然灾害的重创以及因现代与传统的冲撞而酿成的重大悲剧,人们认定这是“天意”,是变革不可避免的代价。然而,7月23日高铁事故却是因玩忽职守、腐败以及管理失善等造成,是不可原谅的。2008年,那次造成71人死亡的上海惨剧,仍历历在目。围绕高铁系统的延迟、车次取消、建设成本调查和票价过高争议等问题不绝于耳。去年1月,铁道部部长婉言以“违纪”指控被免职。2011年7月1日,恰逢共产党90岁生日,北京-上海1320公里地铁线荣耀开通,却接连曝出多个高管被拘。我们不能忘记,中国不出几年就建成了全世界最庞大的高速铁路网。然而,生命和经济代价是残酷的。相比之下,日本地铁系统47年来从未发生过致命事故。

  明确的技术与决策责任

  两辆高速列车在高架桥上相撞。其中一辆车因暴风雨受阻,不幸的是,另一辆车因看到绿色交通指示灯而未停车。负责设计、建造铁路信号设备的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公司研究设计院已经承认失误。专家知道,单单引进正确的技术是不够的,必须将技术与系统整合,使得列车能够与地面设施顺畅沟通。理论上,每辆列车均应设定“行车授权”,即使司机失控也是一样。这个综合系统称为欧洲铁路交通管理系统或欧洲列车控制系统(ERTMS)。这一系统的不可或缺性使得加剧了失误的严重性。

  光有技术还远远不够

  为争分夺秒地建设高速铁路网,中国政府引进了川崎重工、西门子、阿尔斯通及庞巴迪等行业巨头的工程技术。这些技术难以与中国实际情况融合,甚至漏洞百出。“技术进口、消化吸收、自主再创新、本地化”的政策(官方运行模式)与经验不足、缺乏透明度、巧取捷径实现现代化和繁荣的诱惑相抵触。建造保证以时速300公里安全运行的高铁远比生产低成本消费品复杂得多。

  不要试图隐匿惨剧

  在微博和社交网络上,大众就此事的回帖达2600万条,群情激愤,不满与批判之声甚嚣尘上。问题主要围绕当一个先发制人的审核制度不起作用时,一个现代化国家将付出的代价。震撼公众舆论的疑问与个人事迹刺激了毫不留情的批判。毁损列车被迅速移除、烧毁,掩盖了通过调查可以寻找到的事故证据。此外,救援人员声称无生还者后,发现了一个两岁的小女孩儿还活着,她在父母遗体旁呆了21个小时。

  经济受到重创

  尽管政府保证将继续高铁网络建设,铁路行业相关公司的股票旋即全线下跌。鉴于2011-2015年五年规划价值40亿欧元的承诺出资,削减公共开支的担忧日甚。港交所上市的中国南车股份有限公司(牵扯本次事故的列车生产商)的股价暴跌了16%,上交所上市的中国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另一家行业巨头)的股价下跌6.5%。与此同时,铁路交通事故造成的反感情绪,使人们预期航空业收入进一步增长,从而使得航空证券价格上涨。

  “中国制造”的声誉遭到玷污。近年来,中国铁路公司以经济的可靠解决方案自居,这些公司的多数客户位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非洲。另外,美国加州正在考虑让中国公司承包其铁路线建设。此次事故后,订单不可避免地大幅缩减。追求边际利润而牺牲质量的行为只在边际购买时能够接受,但是不能涉及人身安全、环境和食品行业。中国一直试图消除廉价、低端消费品生产国的形象,这次事故却使其作为可信赖的合作伙伴的努力前功尽弃。

  灾害管理要求更多的技术和灵活性。面对突然的灾难,地方政治、司法和警察机关应该显示出他们的权威和保守态度。他们试图掩盖众所周知的事实。干涉不一定意味着扰乱,他们试图将公众视线从责任转移到英雄主义行为。出于社会稳定考虑,政府找到了可控的避难所,尽管此时已经不像过去那么可行。公众的义愤在一些事件中得到认可,在另一些事件中则被忽视。最终,为灾难负责的管理人员被辞退,同时用赔偿金让受难者的亲属息声。这个混乱的结局更加激怒了已经迷惑、迷惘的公众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