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制的春秋战国


闲谈也是回味——封建制的春秋战国

看历史一直比较疑惑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2000多年前的古人创造力那么惊人?为什么之后我们的创造力如此低下?我们很难有真正的创新?一定有什么原因阻碍着我们前进。

辛亥革命整整100年了,以上这个问题又延续了整整100年,此问题延续也是定论。

郭沫若根据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四段论”可能不适用于中国。

所谓的奴隶社会在逻辑上来说大约应该是全大部分的社会生产应该由奴隶来完成。在中国的夏商周时期这是主要的社会形态。

根据历史文献,城邑之外村落居住的人民被称为“野人”。在“晋文践土”里面也有记载。他们是从原始村落发展过来的,由封建领主“受田”,聚族而居;与之相对的是城区居住的“国人”,他们拥有很大的政治权力,如制造了“道路以目”、“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两个成语的周厉王就是被国人赶走的。文献上春秋时代很多的王位继承都是需要考虑国人的取向的。

根据分封的逻辑定义,大约我国的封建时代在始皇帝统一六国的时候已经开始结束,虽然在以后的时代还有封王的例外,但是也已经越来越不是政治生活的主旋律了,而是被当时代大部分人鄙视和打击的对象。取而代之的是法家用以加强王权(或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也就是皇权专制。当然这一转变并不能由始皇帝一人一代所能完成的。甚至在之后的西汉开国年间有巨大的逆转。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到隋唐的开科取士,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不可避免的全面被皇权所代表的国家力量所控制。

春秋时期人们的精神状态
最近几年来电视屏幕上充斥着“我大清………”的辫子戏,相信很多人对于里面的奴才思想深恶痛绝。远古时代华夏先祖又是什么样的精神和心态呢?
在春秋战国时代,是“怒对君王”,是“轻生重义”,是“我心非石,不可转也;我心非席,不可卷也”。王侮辱了臣子,臣子可以反驳。不是在以后的皇权专制下的“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奴才思维。比如楚文王时代的鬻拳,当时楚国的规定是败军之将必须领死,负责看门的鬻拳看见楚文王打了败仗归来,就是不让他进城,让他必须打个胜仗才能回来,楚文王不得不再去打黄国,死在征途。到了皇帝时代,哪个臣子敢把皇帝晾在城外,那是不想活了。
春秋战国时代的人们纯朴可爱。比如在齐晋鞍之战中的一个插曲,平阿邑的一名士兵在战斗中把他的戟搞丢了,但是捡到一个矛。就问路上的一个士兵:“我丢失了戟,得到了矛,这样可以回去吗?”士兵说“两者都是摒弃,当然可以回去。”后来又遇到一个高唐邑的大夫,那个大夫说:“戟不是矛,矛不是戟,当然不可以”。那个士兵就重返战场,结果战死。那名大夫听说后“君子不能单让别人赴死”也返车回战死战场。多么质朴的春秋人啊!
春秋时代的人们坚持自己的原则甚于生命,他们宁愿死,也要坚持自己的原则。而不是像后来的专制王朝一样处处拍皇帝老子的马屁,稀里糊涂处处说假话。

此时,历史已经成为过去,我们正在创造历史。经历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我们也许该明白了前路该走向何方。华夏人民的创造力的爆发需要更加宽容自由的社会环境,历史上的王朝从来没有一个真正追求过所谓的“国强民富”的目标,他们追求的不过是“国强民弱”,这种局面肯定是利于统治的。
曾经记得有人说过这样的话:我们中国人有两个精神上的祖先,一个来自于春秋战国时代,一个是后面的皇权专制时代。我们推翻了现实中的清王朝,我们还没有推倒心中的清王朝。作为一个现代的公民,重拾春秋战国时代的精神,我们能够走的更好。
粗略算来我们已经经受了或多或少2000余年的专制统治,直到我们伟大的共产党“解放”了我们。
 
 
 
梁季平
 
2011/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