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打坐的方法


打坐静修的姿态分类

 作者:生根活佛

 

    打坐静修的姿势有很多种,一般大体上我们把这些坐姿分为十二个大的种类:双盘坐、单盘坐、半盘坐、金刚坐、如意坐、吉祥坐、跏趺坐、瑜伽坐、降魔坐、罗汉坐、菩萨坐和佛母坐。除此之外还有大圆满脱噶的五大坐法:狮子坐、大象坐、仙人坐、天鹅坐、野羊坐。下面详细地解释一下各种坐姿的修炼方法。


(一)、双盘坐:又叫菩提跏趺坐,有两种方法:其一、是将右脚放在左脚上,再将左脚放在右脚上,称为“如意吉祥坐”;其二、是将左脚放在右脚上,再将右脚放在左脚上,称为“不动金刚坐”。这两种坐法要求两腿必须都要盘,两脚也要双盘,叫做“双盘”。此种姿势,自然端直,不致前后左右摇摆与靠背。若是初学、身体有病与年龄已高的人,可能难以仿效,那就不必要勉强,可改用单盘与半跏趺坐。

 打坐静修的姿态分类

(二)单盘坐:又叫做单盘膝坐,也有两种方法:其一、只将左腿置于右腿上,不需再将右腿置于左腿上,称为如意坐;其二、只将右腿置于左腿上,不需再将左腿置于右腿上,称为金刚坐。此两种坐法,较双盘有缺点,因为左右膝盖会落空,身易左右倾斜。双盘可以缩短血液通道、减缓血液流通,其心容易入定。

              打坐静修的姿态分类

(三)、半盘坐:是一般的盘坐,只将右脚放里面,左脚放在外面,或者左脚放里面,右脚放在外面,左脚置于右腿下,右脚置于左腿下,两只脚都不需要置于腿上,而在腿下面。

 打坐静修的姿态分类

(四)、金刚坐:是右脚在上的单盘坐,此姿势会使你产生金刚怒目的威摄力,故称为金刚坐,其实是因为这种坐姿跟你右肾功能的启动有关系。我们身体有两个肾脏──左肾脏、右命门,人只有一个肾脏也可以活命,如果右边肾脏坏了,或者割掉了,那样生命虽在但气会衰弱。命门是生命之门,跟气有关;去掉左边的肾脏倒还没什么大问题,它只是进行肾的重吸收功用而已,着重吸收营养成分,跟气没有直接的关系。因为练金刚坐的话会刺激到右肾,肾脏腺素分泌会比较旺盛,这与情绪及身体生化控制很有关系。若练金刚坐的话,腺体分泌旺盛,你这个人的意志力会比较坚强,所以叫做金刚坐。(这些说法是后代人编出来的)

 

(五)、如意坐:左脚放在上面,盘起来时,初学者尽量将脚跟放靠近大腿近鼠蹊部位,且脚踝正面解溪穴处不能悬空,为什么?因为解溪穴悬空久的话会疼痛,初学的话无气感,当然这里会痛,痛得好像脚弯处要分家一样,能熬过30、40分钟就不会痛,所以要避免不痛,就不要让它悬空,把脚板靠大腿里面一点,这就是简单的如意坐。(如意坐这个名称也是后代人编出来的)

 

(六)、吉祥坐:右脚在内左脚在外,双盘而坐,叫做吉祥坐。

 

(七)、跏趺坐:俗称双盘,一般都是如意坐再把外面的右脚抬上来,脚尽量往里摆,能够紧密最好,尽量不要有空隙。有的师父要求很严格,两脚膝盖盘后的宽度不能够超出你的肩膀宽度。对于初学者和老年人当然不必那么严要求,如果你这样做不到,就调换一下看看,金刚坐后再把左脚抬起来。这两个脚一上一下不同的坐法,会影响左肾、右肾的气感,大家可以自己去体会有无气感的不同。

 

   (八)、瑜伽坐:这里指的瑜伽坐不是印度瑜伽坐,而是密宗大成就者的坐法。左脚放在里面,右脚在外面,右腿的膝盖抬上来,右脚稍微往外放,左脚平座,右脚的膝盖稍微抬高,右手放在右脚上,左手放在胸前。或者,反过来,坐姿是反过来的,右脚放在里面,左脚在外面,左腿的膝盖抬上来,左脚稍微往外放,右脚平座,左脚的膝盖稍微抬高,左手放在左脚上,右手放在胸前。(瑜伽坐算是单盘,但又不是纯正的单盘) 

         打坐静修的姿态分类   

 

(九)降魔坐:左脚放在右脚里侧,右脚放在左脚外侧之盘腿的坐法,(双脚在腿下面),叫做降魔坐。

 

(十)罗汉坐:罗汉坐法有很多种类,因为,罗汉有十六罗汉、五百罗汉等之分,因此坐姿也有很多种,而且每一个姿势都可以入定。这里暂不一一介绍。

 

(十一)、菩萨坐:一般菩萨坐法分四种:跏趺坐、双盘坐、吉祥菩提坐及竖立坐法(竖立坐法是站起来的),其实菩萨坐法很多,三百六十位耶幸(菩萨)有不同的三百六十种坐姿。

 

(十二)、佛母坐:一般佛母坐法分三种:智慧佛母坐法是双盘坐;菩萨佛母坐法是吉祥坐和瑜伽坐;身体呈舞立姿势,左足单立,由右足脚跟碰在自己的私处轮是空性佛母坐法。

 

 

除了上述讲的十二类坐法以外还有大圆满的五大坐法:

 

(1)狮子坐:又叫狮子奋迅坐。形象如狮,两膝相并拢跪于地,胸近膝,两肘着地,两手掌相并撑两腮,两足跟相并垫股,两足掌竖立,两足趾卷曲后相贴地。两膝近胸,令热气愉快舒畅。两肘着地,调匀阴阳二气。两手撑两腮,令粗气自断。两足掌竖立,足趾卷曲,令昏沉与动乱的心调正平和。这种坐法能够把气运用到中脉,帮助中脉打开。外境的显现立即升起,内在法身超思的密意也立刻升起而彻底成就法身佛。

 

(2)大象坐:又叫大象卧坐。形象如同大象卧式,两足掌相贴,胸外挺,腰端直,两手四指与大拇指置于两足之间,头微俯,略如踞坐之势。此坐法的功效能使鼓动之气下压。腰端直,令正气舒适;头微俯,令妄心自断,四指与大拇指置中足间,则可调匀四大。这样坐的目的,外散的气被压制,贪嗔的分别已阻断了,如同大象般的力量能增长,外在的净土能圆满显现,内体验与证悟的效力顿时升起而彻底成就报身佛。

 

(3)仙人坐:又叫仙人直立坐。坐如仙人的坐法,两膝两足掌相并蹲坐,足立踏地,胸贴两膝,小腹微微往里收,头微俯,身端直,两手左右交叉按两膝。两膝蹲坐,调匀全身气脉。两足掌踏地,压下水火之力,腰端正,则调心之气,顺适而返于本性。两膝相并着胸,使胸中“火大”之气成为智慧燃烧(智慧火)。小腹微微往里收,令妄心自断。两手交叉按膝,可除热病。这样坐的目的,修炼成熟的话,体内里热气和冷气平息,各种粗细的分别念都可平息,外境化身显现升起,内境特别之光明亦出现而最后成就化身佛。

 

(4)天鹅坐:又叫天鹅旁行姿。右肘着地,手掌上仰并撑右腮,左肘叉腰,左手掌压尾脊骨,两足掌竖立,足趾卷曲。这样坐的目的及功德是:气进入中脉,出现离奇神通,所见幻境,断除思念,使法界的显现更增上一层。

 

(5)野羊坐:又叫野火羊登山。两足着地,两膝并撑胸部,两手从膝弯外进内,手指抓两只耳,身要直,两足撑体重。这样坐的目的及功德是:消除现分和见分的执着,打开原始智慧的气脉,外界的妄念显现原始智慧,内心自然产生无执着,无形相的自明之光。

 

以上的任何坐姿都不要束绑太紧,若能放松则障碍不生且功德更大。五支坐法之中最重要是狮子坐、大象坐和仙人坐,这三种坐法也叫三身佛的坐法。修炼这些坐法的作用是,使体内的四大性平等,身体健康,精神舒畅,了知诸法的真理,任运成就,显现坛城和佛国,彻底成就三身佛,自然显现五种原始智慧的光明。

 

你也许会说:这些坐法太复杂了,太乱了,坐起来也很麻烦,而且腰腿脚都很痛,干嘛受苦呢?这样受累有什么作用呢?这些坐法当然很复杂,因为,我们自心的想法也是很复杂的,烦恼很多,内心很乱,我们身心的疾病也有很多种,就像治疗那些疾病需要各种不同的医药一样,针对业力不同众生的根器,也有不同的手印和坐法,这些坐法不仅能够治疗我们的身病、也能治疗我们的精神与心理疾病、净化我们心里的烦恼。如果你在打坐静修时仍然腰腿疼痛,都说明你身体的脉络还没有打通,气血流动不正常。若是静坐有经验的人,不管用哪一个姿势,摆什么样子,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而且感觉身心健康,智慧增添,自心清净,这就是打坐静修的好处。

 

刚开始学打坐的人脚很硬很痛,那代表你的身体不健康,气血不通,心神不定,所以要多用功,多磨练!可以先打单盘,之后再改双盘,然后再逐渐去了解其它的坐法,腰腿痛时可以用心法去观,你身体会感觉痛的是谁,被你观的会痛的又是谁,是谁知道痛,那时你才知道我们有两个心,两个心是修行最起码的境界。 

  

       刚开始可以用单盘,左右脚轮换,去慢慢体会哪个痛。从10分钟开始每天再逐渐增加时间,到了两三个月之后就慢慢可以双盘了,勤加修炼的话,其余的坐法自然也就都能够坐下来了。可是大家还要知道,不同坐法有不同的手印。很多书中也写过:“下盘结跏趺坐,上盘结手印,如此下盘气更旺。如果双盘改单盘后,手印不变,上盘与手印的气就会旺一点。”这方面大家必要深刻地去了解与体会。

 

如何处理打坐时出现的反面现象

 作者:生根活佛

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打坐静修也是如此。如果我们能处理好反的一面,正的一面自然就显现出来了。在打坐静修时可能出现的反面现象可分十种:

 

第一、散乱状况:

 

如果打坐静修时出现散乱状况的话,应该怎么办呢?这个问题对于初学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此,我们可以采取两种方法来处理;其一,在出现散乱、神志往外乱跑的状况时,应当到山沟、或者万籁俱寂的大自然里,全身自然放松,双目低垂,意识专注于双腿跏趺和座垫的范围之内。或在房间里采用如来五支坐法而坐,目不转睛地看在所缘境上,同时反观自己的心。

 其二,于清晨朝阳升起或傍晚夕阳斜下之时,背着太阳,端坐身体,双目直视对面的所缘境上,心也安住在所缘境上。当你打坐静修时出现散乱之心,乱念纷飞时,不要睬理、不要追随、也不要控制、只需稍微远远地监视,静观其变,最终,散乱之心自然就会消失。

 

第二、昏沉状态:

 

打坐静修时,很容易出现睡着,或昏沉迷糊的现象,怎么办呢?有两种方法来处理,其一,当打坐时经常出现昏沉,神志模糊不清的现象时,可以找山坡等视野开阔、清爽舒适、景色怡人的地方,以如来五支坐式端正身心、平心静气而坐,双目遥望远方山顶上的虚空,凝神静气地观看自心。或在河边以七支坐法挺身端庄而坐,目不转睛地观看着清澈的河水,同时反观自己的心。或者于清晨天空晴朗或傍晚落日夕照之时,身体端坐,双目直视对面虚空中央,心也安住在虚空之上,心和空融入一体,一念不生、纤尘不染地反观自心。

 

第三、无念状态:

 

真正的“无念”是无上佛的境界。不过初学打坐的静修者如果练功太过度,也很容易进入一种无念头的状态,大脑一片空白。很多修行者都非常重视这种“无念”的状态,可是,对于一个初步修炼佛道的修行者来讲,“无念”并不一定就代表已经达到了无上佛的境界,也有可能是大脑运用的能量退化,导致神志进入暂时的傻呆与痴呆状态。如果完全没有念头的话,也很容易忘失正念,那样的话,明朗的智慧和清净的心也无法显现出来了,没有明心就无法见到佛性与空性。因此,打坐静修前后必须要修炼正念、正见、正行等八大正法。

 

第四、压抑沉闷的状态:

 

打坐静修时,如出现胸闷抑郁、垂头丧气等状况时,可以按如来五支坐法而打坐,心里在虚空之中观想一个平面的月轮,月轮中央观想一个白色的“明点”。(密宗里将观想的光明称为明点,可分为身内明点和身外明点两种)。然后,将胸中的闷气也观想成许多个明点,所有的明点最终都融入虚空之中,心安住在虚空和明点不二之中。

 

第五、寂寞状态:

 

打坐静修的时间和过程是很漫长的,有时一个人在山沟或房间里觉得孤独与寂寞,就呆不住了,总想跑出去串门与看热闹时,当于心间观想如花生米一般大小的白色明点,与自心相连,白色明点融入自身,自身变为光明,心专注于光体之上,将自心、明点及光体融入一个整体的明点之中。

 

第六、不定状态:

 

初学打坐静修时,入不了定怎么办?一般初学打坐静修的人,确实是很难入定的,如果出现了不能安住的状态时,不要强求,也不要太固执,应当快速不停地磕头一百零八次,之后立刻以如来五支坐式安坐,反观自心,自然就能够入定了。

 

第七、头晕的状况:

 

初学者在打坐静修时,有可能会出现头昏头重和头发涨等不适之感,另外也可能会头痒,好像有小虫子在头顶转等的感觉,这时候应当观想自己的头越来越扁平,整个头部犹如彩虹,或者光圈般,将心安住在光圈与彩虹之上,反观自心,最终光圈与彩虹归也回到空性之中而入定。

 

第八、失忆状态:

 

失忆和无念不一样,一般失忆是由于受到了惊吓,或大脑出血,或头部受伤等因素的影响,必须要靠医疗来治病。在没有引导的情况下打坐静修的话,也有可能会失忆,就是没有意念,意识没有感受。《耳传经》云:“失忆而打坐是死坐。”没有意念与感受而打坐叫做“死坐”,这种打坐者与木乃伊没有什么区别。这时候,我们的内心应当充满爱心,慈悲心和菩提心,将透彻的智慧和清净的明心播放出来,经常安住在祥和醒目的状态之中。

 

第九、僵局状态:

 

我们平时打坐静修的时候,已然知道自己正在观看自心的动态,但修行还总是停留在原地,一点也没有进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也很僵硬,无法打破僵局,怎么办呢?我们应当在打坐静修前后祈祷、顶礼、转绕经塔,或换个环境,身体忙碌不休,口中也不断地念诵祈祷文或佛经等,在这样的紧张状态中,再观看自心。若是心静而透彻的话,身体可如泥塑佛像般一动不动,就是达到一种很高的境界了。可是如果心里昏沉,心往外散乱,或者出现失忆的状况,不能如同泥塑佛像般一动不动的话,就要先运动,运动完后再打坐静修。

 

第十、未能查觉的散乱状态:

 

有些散乱的念头是容易发觉的,可是也有些微细的散乱之心是很难察觉到的。特别是在打坐静修与安住时,不知不觉就会出现散乱,待到我们自己发现时,早已处在散乱的状态之中了。另外,我们在打坐静修时,很多妄念会不知不觉地冒出来,而且已然来了也没有被我们发觉。我们的心在跟随妄念转,但是当我们发觉的时候,妄念就无踪无影地消失了,这种状态就是未能查觉的散乱状态。所以,我们首先要知道,现在所出现的心念是无所得的,然后自心观照诸法的本性,了知诸法皆为空性,最后将自心安住在无我与空性之中。

第十一、无因无果状态:

 

我们在观空与打坐静修的过程之中,容易生起某种空受,感到一切皆空,根本不存在什么善恶因果,因此,心生无因果,无因缘,什么都没有,犹如虚空般的感觉,总觉得没有因果,怎么办呢?由于这样容易堕落到外道的断见,因此,我们在打坐前后,必须要提醒自己重视因果报应的法门。我们要经常用透明的智慧去感受诸法的能量并且思考因果的关联,内心发起慈悲心和菩提心。《光荣经》云:“空悲双运正法精华。”我们在打坐静修的过程之中,观照诸法皆空,自心安住在空性之上,同时内心发起慈悲与爱心。爱心不异空性,空性不异爱心。(爱心与空性没有分别,空性与爱心也是一样的)

 

第十二、对治烦恼状态:

 

不仅在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不同的烦恼,而且在打坐静修的过程之中也会遇到不同的烦恼,如果只用一个针对性的方法,的确难以全面对治,因此需要一种普遍性对治烦恼的方法,可是我们好像很难找到对治各种烦恼的好方法,怎么办呢?在烦恼生起时,应当首先去寻找烦恼的根源、观照烦恼的本性、将烦恼归回空性之中,观照空性犹如能治百病的偏方妙药,只有观照空性才能将烦恼散尽,将烦恼归回虚空之中。这一方法,最好是在烦恼刚发生时加以利用,如同堵住了泉口一般,以后的烦恼水自然就断掉了。当烦恼正在发生时,我们运用空性把烦恼归回空中,就如同波浪回落海中一样,烦恼自然平息而得到解脱。我们可以运用空性与智慧的能量,将烦恼转回正念,如同精神失常者者恢复理智一样,这就是经中所讲的“烦恼即菩提”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