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寻一个时髦的词汇来赠送给曾经在《红楼梦》贾府高层管理机关叱咤风云一时的凤丫头,非“凤哥”莫属。不要以为这是我在赶“潮”,其实贾母早就这样称王熙凤了。
在当今的管理学界,凤哥的粉丝还真不少。侃起《红楼梦》中的管理学,许多的专家教授引经据典、妙语连珠、兴趣盎然。特别是把个王熙凤赞的好似一个现代世界五百强的CEO一样。甚至是还忽悠好些真正的CEO去听他们的“王熙凤管理学”,谆谆教导各路老板“信凤哥,懂管理”。
先让我们看看凤哥在管理学上的丰功伟绩。这些都是专家学者们所津津乐道的。
她的管理才能集中体现在《红楼梦》第十三、十四回,那个夸她“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的秦可卿仙逝,当家的贾珍、贾蓉哀思过度、抓打不开。专程登门,诚邀王熙凤加盟宁国府,协理治丧期间的内务。于是凤哥空降宁国府,通过一番强悍的治理整顿,树立起了“凤哥”贾府CEO大旗。
应该说,王熙凤的协理成功倒是建立在“知彼知己”这个首要条件之上的。由于她和秦可卿之间是“闺蜜”,对宁国府的各种弊端一清二楚。这在她的就职演说中讲的明明白白:一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二是事无专责,临期推委;三是需用过费,滥支冒领;四是任无大小,苦乐不均;五是家人豪纵,有脸者不服钤束,无脸者不能上进。对此,凤哥走马上任就“唰唰唰”连劈三板斧。
第一板斧先建章立制。一到宁府,就“再不要说你们‘这府里原是这样’的话,如今可要依着我行”!并颁布纪律:“错我半点儿,管不得谁是有脸的,谁是没脸的,一例现清白处理。”一大堆早已在荣国府驾轻就熟的规矩章程立即就铺排出来了。
第二板斧随之明确职责。王熙凤为了克服宁国府管理上的弊端,采取了“定岗定责,按责定编,包干到人,责任到人”的措施。王熙凤的管理目标清晰,责任明确,分工细致,岗位适当,编制合理。尤其是部门管理,责任到位,把管人与管事结合起来、做事与管物结合起来、责任与实效结合起来,误事要罚,丢了东西要赔。
还有一板斧是严格执行。为了树形象、长威信,以尽快理顺宁国府乱象,首先拿一个迎送亲客岗位上的人祭了板斧。王熙凤对这个迟到的人说:“本来要饶你,只是我头一次宽了,下次人就难管,不如现开发的好。”扎扎实实打了二十大板。接着宣布:“明日再有误的,打四十,后日的六十……”紧接着又让这人的上级承担领导责任:“出去说与来升,革他一月银米!”。
还别说,凤哥这三板斧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宁国府员工再不敢罗哩叭嗦,“众人不敢偷闲,自此兢兢业业,执事保全,不在话下”,“无头绪、荒乱、推托、偷闲、窃取等弊,次日一概都蠲了”。自此“有脸者服钤束,无脸者求上进”。
对此,笔者倒认为凤丫头那些手段,暂时管管家务尚可。要把她的见识用之于现代企业管理,除非这个企业还处于一个家庭作坊的起步阶段。对于现代流行的大企业病,她的招数也只能是黔驴技穷。
王熙凤主要管理力量来自于“上面有人”,狐假虎威。贾母是荣宁二府中辈分最高的老祖宗,最具权威。王熙凤很会讨老太太的欢心,老太太和这个孙媳妇之间关系十分巴适,这一点连还年幼的林黛玉刚进贾府就都看出来了。再加上王家与贾家理不清的姻亲关系,姑母侄女、婶婆媳妇之间,没说的,自然得相互帮衬着。同时,她空降宁国府做CEO是“宁国府董事长”贾珍盛情邀请、全权委托的。又得老祖宗、王夫人点头认可,手握尚方宝剑来的。这个在家里连老公都不敢直接对着干的人,她怕谁啊?莫说丫头婆子刁蛮奴仆,就是正经主人都要敬她三分。都听招呼,那事情也就成功了大半。
但是狐假虎威来的权势毕竟有限,治家尚可,长期用来管大企业,肯定治不了大企业病,挽救不了贾家大家族衰败的命运。
同样是这个凤哥,待到贾母归天,大靠山轰然一倒,她的权威便马上土崩瓦解。指挥失灵,喊不动人,也拿不出钱,只好哀求:“大娘婶子们可怜我吧!”尽管如此,仍然玩不转,被气得“眼泪直流,只觉得眼前一黑,嗓子一甜,便喷鲜红的血来,身子站不住,就栽倒在地”。
另外,凤哥位高权重之时肆无忌惮地以权谋私、行贿受贿、盘剥众人,在贾府上下积怨甚深。众人面子上阿谀奉承,背地里咬牙切齿。待她本人意识到“也该抽回退步,回头看看”之时,悔之晚矣。加之贾母升天之时,贾府的大企业病已经病入膏肓,靠山又倒了,任凭她再有“管理”才能也无回天之力。甚至可以说,正是王熙凤的贪婪和疯狂敛财给贾府的坍塌埋下了隐患。最终“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也可说是罪有所得。
要说能够管好一个“大企业”的人,笔者倒觉得《红楼梦》里还真有这样的人才。那就是薛宝钗、贾探春。在贾府积重难返之时,宝钗、探春“摸着石头过河”,成功地实施了一场经济改革,使大观园的经济状况稍有改观。
《红楼梦》讲到五十六回,贾府出现了经济危机。恰值凤哥病休,上面让贾探春负责、薛宝钗协助,暂署贾府总管之职。这二人天天在贾府生活,又时时在凤哥身边帮忙料理,对贾府的经济问题可说是一清二楚。富有创意的贾探春,推出了一个全新的改革举措:用公开竞标的方式,要把打理大观园的各项事务分包给园中的老妈妈们。这样一来,“一则园子有专定之人修理花木,自然一年好似一年了,也不用临时忙乱;二则也不至作践,白辜负了东西;三则老妈妈们也可借此小补,不枉成年家在园中辛苦;四则也可省了这些花儿匠、山子匠并打扫人等的工费,将此有余,以补不足,未为不可。”把一个纯吃财政的大观园改革成了创收的生产基地,捉襟见肘的贾府也因此找到了一个新的经济生长点。
对于贾探春的经济改革措施,薛宝钗是坚定的支持者。但是贾探春纯粹追求“利”:“登利禄之场,处运筹之界;穷尧舜之辞,背孔孟之道。”改革的目的完全在“利”。而薛宝钗却认为有点“利欲熏心。”她考虑到了承包可能产生的消极因素,提倡以孔子的“义利观”来指导这场经济改革。她清醒地意识到,大观园里面那么多的闲人,能够得到好处的只是少数人,其他人肯定会心理不平衡。如果不考虑其他广大人民的利益,那么这场改革就可能因大多数人犯“红眼病”而夭折。她苦口婆心的对获得承包权的老妈子们说:如果“你们只顾自己宽裕,不分与他们些。他们虽不敢明怨,心里却都不服。只用假公济私的,多摘你们几个果子,多掐几支花儿,你们有冤案还没处投呢。他们也沾带些利息,你们有照顾不到的,他们就替你们照顾了。”因此,薛宝钗建议,年终时承包人匀出点钱来分给其他岗位的老妈妈们,让她们也分享到改革的成果。
由于薛宝钗的智慧,贾探春的经济体制改革获得了成功。原来偷奸把滑的人积极性也被调动了起来,责任意识也大大加强了:“各司各业,皆在忙时,也有修竹的,也有护树的,也有栽花的,也有种豆的,池中间又有姑娘们行着船夹泥的、种藕的。”承包人“照看得谨谨慎慎,一根草也不许人乱动。”
这样,本次改革就超越了单纯追求“利”的境界,而把“义”与“利”和谐的结合了起来,改革得以顺利推行。由此看来,贾探春是一个改革派。而薛宝钗更是一个具有系统思考能力,能够建设和谐组织,能够医治大企业病,具备持续改进、勇于超越的高端管理人才。
“凤哥”的招数治不了大企业病
评论
1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