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东京的神保町,在日本爱书的中国人几乎没有不知道的。有的人甚至能够将日本“书蟲”池谷伊佐夫的《神保町书蟲》中写得谐谑有趣的短篇流利地背诵出来。还有的人会如数家珍地顺口说出几家自己最中意的旧书店。
去神保町,无需选什么良辰吉日,在周末反嫌人多。它位于东京都的中心地带,地段好得不能再好,交通便利,爱书的人信步可达。这样一个集中了150余家各式书店的“书店街”,正体现了日本人读书爱书的情节。在鳞次栉比的书店里,大的有几层楼,小的只一个门面房。中国人从鲁迅先生的文字中读到过的“内山书店”——这也算是中国人自幼知道的第一家日本书店——就在这条街上。
从神保町,可以想到中国的书店街。北京有一个海淀图书城、上海有一个福州路文化街,还有就是台北市内有一条书店街。确切地说,北京的海淀图书城是一座大楼,内里分割着不少家书店,但销售的多以各种考试类用书和计算机网络相关的图书,门类相对单一,倒是距离图书城不远处、北京大学南墙外的风入松书店和位于清华大学西墙根儿的万圣书园为这片科技地带补充了些人文科学的养分,但毕竟这片区域远在北京城的西北方向,从市中心去一趟,着实不易;上海福州路位于上海市区正中心地带,可谓文化一条街,但算得上书店的也就十多家吧。它们颇有些规模,但要找更全的,还得进上海书城——这条文化街,绵延仅不过半里。
当然,要论书店的数量,仅中国大陆就一定比日本多。但或出于意识不同,中国大陆的确难以找出像神保町这样成规模、常年开放的“书店街”。走在神保町街面上,不需深入,站在店口就可见小小的书店内琳琅满目的全貌,随微风飘起的黄色书价签是这条街上的一道风景。不要小看窝在书店深处的老先生,那都是装了一肚子书的“书蟲”,与他们论一会儿书,胜于苦哈哈地读上一年的目录学——是这样的人维系着家族书店的传统,同样也是维系了日本人读书的传统。这传统就像神保町这条街一样,通过150多家书店,通过信步走进书店的各色读者延续着。
日本人的爱读书,在全世界是出了名的,曾经有过一个统计:日本人每年平均每人读40本10万字的书,而中国国民只有4.7本。这个数字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日本地铁中各色服饰的孜孜不倦的读书人。
读书这种传统是需要与时俱进的,同样也需要像呵护幼苗一样地悉心呵护的。随着现代社会向海量信息化社会发展,各种形式的媒体纷至沓来,令人眼花缭乱,印刷到纸面上的读物越来越不受人重视,甚至以其耗费时间、耗费大脑,避而远之。读书的风气就这样日益失却了。
有人曾经说过“不喜欢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我想,中国的“书蟲”们应该也能够像神保町书蟲这样,用心培育一个读书的民族。(本文作者系张玥)■